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贫户难“扶”孰之过?

贫户难“扶”孰之过?
 
        前不久,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在其“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中表示,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对此,他要求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此文虽是描述个例,却引起很多干部“扶贫难”的心灵共鸣,个中之苦让不少干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抓好脱贫攻坚是促进村旺民富的有效途径。当前,脱贫的号角吹出了各地“下地劳动勤耕耘,动手致富广积粮”的精神。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部分贫困户仍然存在着“坐等靠要”的依赖心态。有些嫌弃“柴米油盐”量少质差,有些私联挂钩干部“漫天谈价”。“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等似乎已成了这些贫困户“碰瓷”政府的潜台词。
        原本期待看到的自强感恩却成了对政府义正言辞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贫困户脱贫意识的不强和干部帮扶方法的失利。多年的扶贫让贫困地区只剩下老弱病残群体,交通不便、资源欠缺让这部分人成为贫中之贫。常年的穷苦消磨了意志,“熬日子”理念的滋生造成了破罐破摔的精神之困;一些地方误读政策,大玩“数字脱贫”,表面走群访户询疾问苦,实则追求指标完成任务。精准到户的思维模式仍跳不出大水漫灌的窠臼,“救济”式扶贫让贫困户失去劳动的积极性,导致贫困村慢慢演变成了“养老院”;部分干部贯彻扶贫要求只说不做,把群众晾在一边。或是指东向西,罔顾规律,群众需要的不给,给的群众不需要,最终只会使扶贫陷入“割韭菜”式的恶性循环。
        如何消除“碰瓷”的现象?关键在于贫困户形成主动脱贫的意识形态。贫困户是脱贫的主体,迈出脱贫的第一步还需从自身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成功的立志需要带点“狠劲”和“巧劲”,既要有水滴石穿的韧劲,又要有庖丁解牛的方法,而不是唱“独角戏”。倘若食“鱼”而弃“渔”,再好的政策和资金也只是竹篮打水。贫困户要借政策“南风”,敢于直面问题忍痛揭疤,紧跟能人大户学习经营之道,找准贫困根源,走出思维误区,脱贫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诚然,避实就虚的扶贫举措让一些干部也难逃其咎,破除“碰瓷”问题,取得扶贫实效,还需干部解决好“扶持谁”和“谁来扶”的问题。在进行扶贫调研时,要做到说话做事抛开“官腔吏调”,带点“土气”,所言之处入得了群众心坎,探得清贫困虚实,实现一户一档,甄别“伪贫困”。在落实帮扶行动时,注重帮扶人员的合理指派,用政策解读回应贫困户的问题疑虑,用根源分析来理清贫困户破“颈”出路,用合理警告来回击 “钉子户”的无理刁难,进而发挥出扶贫应有的效力。
        扶贫不易,但也并非无章可循,化解“碰瓷”困局,解决好干群矛盾,还需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和干部主动务实帮扶双力合施。“扶贫先扶精气神”,只有贫困户暖了心、立下志,才会主动跳出意识洼地,理解扶贫初衷,才会真正靠辛勤劳动实现脱贫。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