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发扬传统文化需要“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五千年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如何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传统文化之花华丽绽放,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发扬传统文化,需要建设文化创新“驱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以高水准、新方式呈现,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春晚的舞剧《只此青绿》、樊锦诗的《数字敦煌》、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等作品利用影视、网络将传统文化贯穿优秀作品,让旧时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发扬传统文化并非生硬地原样保存,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无声的文化“活化”发扬光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发扬传统文化,需要发挥文化交流“沟通力”。文化交流可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塑造中国文化自信;文化交流进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打造交流平台。我们既有孔子学院的文化走出去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德同行”、意大利文化周等的辉煌成绩,也有文化领域的错误解读,甚至出现我们的文化被片面化、表面化的情况。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好比造船出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让我国文化闻名于世界。

 

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挖掘文化市场“源动力”。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政府应加大文化市场扶持力度,企业应拓宽文化市场建设渠道,加强文化品牌塑造。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接受市场规则,顺应国内外场热点,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创获经济效益,以深度和广度传播着民族文化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贵州省天柱县邦洞街道办事处  涂娟)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