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强化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正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只要夯实“队伍”,找准“方向”,蓄足“能量”,激活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就能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
夯实阵地,整合队伍,筑牢平安稳定根基。按照机构拓展、功能延伸、资源整合、力量聚集的原则,采取“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建设集诉求受理、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退役军人服务、网格化服务、综治信息平台于一体的社会治理中心,进一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相融合,实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将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的预防排查、化解处置与司法调解有机融合,建立分析研判、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实现“统一指挥、高效运行”,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通过整合资源、聚合力量,确保群众的各类诉求“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
创新方法,推行“四访”,开启诉求化解新模式。创新“四访”信访诉求化解新模式,设立分流交办机制,让服务既有“温度”更具速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干部只有“沉下去”,民情才能“浮起来”,满意度才能“升起来”。随时下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只进一扇门、只来访一次;“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化解,“精准约访”听民声,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矛盾不上交,“联动化访”保稳定。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随时召开协调会议,抽调相关职能部门、法律工作者、调解专家,组成化访专班,分析研判辖区内社会矛盾风险形势,协调解决重要事项,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试,通过调解、诉讼、教育、救助等方式联动攻坚,确保联动化访工作“联”得起、“动”得了、“化”得掉,进一步提升办事服务效能。
着眼预防,精管细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网格为单元,实行“五色管控”,设置红、橙、黄、蓝、绿五级风险管控标识并贴标明示,通过网格长、网格员将网格内“人、事、地、物、组织”等社会治理要素分别注入五种色彩,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由党员干部、村社区网格员、热心群众、企业负责人、志愿者等组成的安全排查应急队伍,确保事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隐患第一时间清除。发挥网格员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由网格员对网格内苗头性矛盾纠纷进行摸底排查,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无死角。同时,充分发挥农村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生产一线、农村阅历和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处理化解各类家庭矛盾纠纷、邻里关系纠纷。从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人文角度化解纠纷,实现人民调解无痕化,构建和谐美丽幸福家园。
社会治理需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强化党建引领,凝聚群众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茅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