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重视“洗碗效应”打磨细节能力

        经常洗碗的人难免偶尔失手将碗打破,自责之余,旁边不干活的人也不依不饶:“怎么这么不小心?”干半天活却因为小失误落埋怨、受责备,有人把它归结为“洗碗效应”。
在生活中、工作中,这种“洗碗效应”并不少见,归结起来也可以说就是:“站在说话不腰痛”。也让“洗碗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下,干事的自然就会心生退意,不想干事。
        其实,“打破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手都是有滑的时候,当然故意打破的不在其列,而那些“闲言碎语”针对“洗碗者”也实在是可恨,对于这种光动“嘴皮子”的人就得治治,让他们也去“洗洗碗”。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在办事中自然也容易出错,但是我们却需要听得进别人的“忠言”,不要以为别人是在挑事,要知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自然是能做到10分好的事情你才做到了9分,还有1分提升的空间。
        执政为民,需要树立一种“零错误”理念,力争把事情做到别人和自己都满意,而这就需要一种“工匠精神”,重视“洗碗效应”中自己产生的情绪化和负面化思想,在打磨细节能力上改进。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就明确指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所以别怕干事,党和政府自然会为“有为”的你撑腰鼓气。
        思想上不怕“洗碗效应”,对于别人的“挑刺”也要听得进,不断地完善才能不断地趋于完美,就像一幅画,总是在修修改改中成“破蛹成蝶”。

        作者:婧蓝
标 签:
( 网站编辑:鸣 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