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任性”改地名背后的民族自卑感


 
        今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就在昨天,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针对方案的实施做更详细的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明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央广网3月23日)
        近年来,改地名现象屡见不鲜,地名也改的光怪陆离,有崇洋媚外改洋名字的,有七拼八凑、不伦不类的,此类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任性”改地名的做法老百姓并不“埋单”,他们认为这一做法毁掉了家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有些民政部门所谓的“征求意见”也成了“走过场”,由此引发的争议层出不穷。
        与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对于地名的管理和文化的保护力度非常滞后,也曾有地方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管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难见成效。可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与整治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任性”改地名,表面看是文字的变化,背后却折射出某些地方官员畸形的政绩观和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自卑、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地名不但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家族传承,还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我国有许多悠久流传的好听地名,比如钟落潭、乌衣巷、春风里、海棠溪,不但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能勾起民众对于中华古国悠久历史的回味。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反而更能赢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向往。
        地名不但关乎当地群众生活便利与否,更关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族认同感,“任性”改地名既违背群众意愿,有损群众利益,也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流传。
        整治不规范地名,必须深入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倒排时间,有重点、有侧重、有秩序,循序渐进的推进,将规范地名与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敦促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同时,也要避免犯矫枉过正、乱改瞎改和“一刀切”的错误。
标 签:
( 网站编辑:南山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