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假接收函”到底是谁的误解?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又是一年毕业季,可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200多名毕业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当他们准备参加基层就业项目考试时,却发现在教育部学信网上,自己已经就业,进而失去了报名资格。(6月26日     央广网)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200多名毕业生“被就业”,失去了报名参加基层就业项目考试资格,触发了这些毕业生的焦虑。媒体关注,教育部门介入调查,学院给出了初步的结论:本校个别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不透,造成了就业工作上的误解。
        教育部早就发出通知,严禁大学毕业统计注水,甚至对虚假统计的学校采取一票否决制。可是,在精英云集的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里,单单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是白痴?不理解就业统计的相关政策?这样的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我们当然都希望毕业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但我们关注的真实的就业率,而非注水的就业率。造假的大学怎么能培养出诚信的社会公民?掩耳盗铃般的就业率造假,就是被掩盖的脓疮,“繁花似锦”的背后其实是“病入膏肓”的先兆。
        光鲜的就业率不仅能给高校招生带来巨大的引力,也能为高校争取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在就业率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就业率注水的参与者绝不可能仅仅是高校的统计部门,而是整个学校都可能参与。从这个角度看,这200多名毕业生“被就业”,其实并非仅仅是几个工作人员的误解,很可能是更多的人,乃至整个学校都参与或默许了。若真的如此,学校能对直接参与就业统计注水者怎么处罚?或许大家也就不言而喻了。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注水早不是新闻,经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还难以杜绝高校毕业生注水事例的发生。一些学校把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毕业证发放等和签订就业协议挂钩,这些惯用伎俩让假就业协议、假接收函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毕业生就业统计造假最需要反思的当然是高校管理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拓展学校的影响力,靠的是真刀真枪拼出来过硬的教学质量,以掩耳盗铃般的造假愚弄学生和公众,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玩就业统计的数字游戏,公众当然不会买账,对此,高校需要反思。但同时,教育管理部门的抽查和处罚也需要有所改变。传统的统计方式、审查方式和蜻蜓点水的处罚,已经堵不上就业统计造假的漏洞,如果不升级改善统计、提高审查技能,如果不加大严惩力度,切实一票否决造假者,那么,所谓的“误解”还会像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