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奖”治懒政,不失为一剂良方
“蜗牛奖”治懒政,不失为一剂良方
(作者:王佳莹,单位:河北景县县委组织部,电话:15631889375)
设立“蜗牛奖”倒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的“三不”干部,提振工作作风,以“负向激励”机制解决干部作风慵懒、散漫、推脱问题。记者从安徽省岳西县委宣传部了解到,根据《岳西县效能建设“蜗牛奖”认定办法(试行)》,该县已有6个单位和乡镇被授予“蜗牛奖”并问责,个别单位被预警。(新华社12月15日)(作者:王佳莹,单位:河北景县县委组织部,电话:15631889375)
近年来,各地反腐力度加大,“老虎”、“苍蝇”纷纷落马,腐败分子减少,但也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党政机关中过去存在着的那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现象,现在脸不难看了,门也不难进了,但事依然难办。“慢作为”甚至“不作为”,降低政府工作效率,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诚然,设立“蜗牛奖”倒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的“三不”干部,以“负向激励”机制解决干部作风慵懒、散漫、推脱问题,无疑值得一赞,也不失为一剂良方。
其实,这种用政懒政不作为现象还是挺普遍的。总理曾几次在会议上直斥一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现象:一些人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他还说过,“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
“拖延症”是一种腐败,也是一种病,该治也必须治。治疗这种“拖延症”,有时比反腐败复杂。对腐败分子,用事实说话,只要有相应证据,就可以依纪依法拿下。干部考核制度规定干部能上能下,但对于“拖延症”,拿捏尺度难界定。党员干部一次两次不作为、慢作为,就“让他下”,未免有点严重了。就是即使“让他下”了,治标不治本,不作为、慢作为还是会在他身上继续延续。在此情况下,对“慢作为”“不作为”颁个“蜗牛奖,已经给足了面子,也给了机会”,搞点“负向激励”,倒也不失一种相对有效的尝试
拿到“蜗牛奖”,就意味着获奖单位或个人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懒政怠政的问题,无形给不作为官员压力,倒逼官员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足,努力转变工作陋习,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人要脸,树要皮。没有人甘愿做最后一名,为了不拿“蜗牛奖”,官员们也会改掉不作为的恶习,积极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这是“蜗牛奖”设立的初衷,也是设立蜗牛奖最想看到的。
“蜗牛奖”是一剂良方,可以倒逼相关部门作为,合理用好“蜗牛奖”可以产生良好的激励效应。不管是否获奖,官员都要以此为警示,从“蜗牛奖”设立初衷出发,努力把“蜗牛奖”变成“蜗牛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