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以政策创新让人才脱颖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根本要靠引进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关键是用好科学家和科技人才。
        跨越体制藩篱,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针对当前我国科研投入快速增加、科技成果逐年攀升,而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现状,建立真正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迫在眉睫。要破除身份限制,勇于打破妨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打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流通渠道,实现科研和市场的“无缝衔接”,使创新资源从实验室流向市场,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人才到企业一线实践,在车间上发现问题,在流水线上研究问题,使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鼓励顶尖人才积极创业,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创新创造创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第三方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冲破名利枷锁,创新人才评价体系。顶层设计决定发展趋势和方向。在现实中,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直接影响人才成长和发展。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库克的人才创造力周期理论表明,人的创造力是一个由低到高、到达顶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当大多数处于成长“黄金期”的人才在职称评审的漫漫道路上拼命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争取奖项,之后又纷纷申请管理岗位以示“功成名就”,而实际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微乎其微,这无疑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要运用市场化思维,建立以推动科技进步、人类发展为准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消除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不良现象,点燃人才创新激情,真正实现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破除考核障碍,营造宽松创新环境。当前,一些单位和地区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导致“一年小试、两年中试、三年出效益”之类的“快餐式成果”层出不穷。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考核方式无形中给人才带来莫大压力,同时也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尤其是原始创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和持续投入,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及其重大长远。因此,对于这类创新,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毕竟,爱迪生发明电灯也是在经历了1600多次失败之后才成功点亮世界。在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