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去行政化是解决看病难的必由之路


 
       近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这一表态意味着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已成定局。与多地依旧在探索“去行政化”路径不同,深圳市率先在新建市属医院全面取消编制,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用,医生年薪最高可达百万。(新华网,7月26日)
       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医院 “政事不分”以及现有的编制管理方式等受到外界诟病。公立医院行政化色彩浓厚被认为是阻碍医改的一大问题,“去行政化”则被广泛认为是医改的必由之路。此次的取消行政编制可以看作是医院去行政化进程迈出的重要步骤。
       那么,究竟是什么催生了“看病难”呢?医疗资源紧张。中国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在国际上相比广大发达国家少得多。既然医生少,为何不扩大医院规模和医护人员数量?因为政府控制着医院的审批权,医护人员的数量受编制限制,同时在中国,医生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不算高,投入大、产出低,风险大、收入低,这样的职业很难具有吸引力。这在每年的高考状元榜上,尖子生几乎没有学医的就可见一斑。中国医生的收入属于中等水平,基层医生的收入还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所谓“挂号费不如停车费”、“看病的不如算命的”,就是最生动的注解。一些医生便另辟蹊径,通过收取红包达到创收效果,同时医疗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三甲医院普遍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对于大多数不居住在大城市的外乡人,只能身负行囊,起早进城,大清早排队,折腾一天甚至几天功夫才能见到医生几分钟,另一方面医生表示也很委屈,坐诊一天,忙的连上厕所都不敢去。即便双方都自认为不容易,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医闹”事件频频发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病怎能不难?
       在笔者看来,解决看病难问题,去行政化势在必行。首先,政府在医疗体系中,不再担任辅导员,转而充当裁判员,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医生是医疗行业的核心,也是医改的主力军。解决看病难,关键在医生。适度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去除编制禁锢,最大限度解放医疗生产力,创造有利于好医生成长的社会环境,让医生干的有尊严、不再成天琢磨提升职级戴“官帽”,钻研业务提高医术可以拥有更大回报,才会让医生这个职业走回正途,焕发生机,看病难才会得到缓解。最后,去行政化,不代表弱化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政府更要强化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同时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推进医疗改革,从根本上铲除“以药养医”“红包创收”的土壤,看病难问题才会最终得以彻底解决。(崔艳飞)
标 签:
( 网站编辑:南山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