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治疗扶贫“心病”需对症下“药”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干部状态决定攻坚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扶贫干部因为主观、客观上的原因,状态不佳,工作不力,产生消极影响。(《人民日报》 10月12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好的心态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在“险滩”和“硬骨头”面前,一些干部难免会出现畏难不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引发产业上马“一窝蜂”,数据统计“浮夸风”,指挥决策“拍脑袋”等现象,异化了扶贫工作的目的和意义,造成扶贫事业多走弯路,使贫困群众不能如期脱贫,治疗这样的“心病”,必须对症下“药”。

        激发“内动力”,让干部主动作为。干部活力减退,思想上“等靠要”、“不走心”,作风上慵、懒、散、拖,根源在于追求的政绩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为什么扶贫?为了谁扶贫?还没有真正明确,被动接受,消极应对,甚至带有抵触情绪。干部扶贫首先必须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端正态度、摆正身子、坐好位子,强化服务观念,培养雷厉风行,有紧迫感、责任感,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的主动精神。同时要完善扶贫激励机制,“功必赏、过必罚、误必惩、绩必奖”,提升广大干部积极性,激发“内动力”,使干部真正“想扶贫”。

      打好“强心针”,让干部敢于担当。脱贫攻坚不可能一帆风顺,路上必然会经历风雨大浪,少数干部害怕担当风险,思想上有顾虑,存在求稳怕乱、“不做事也不出事”的心态,墨守成规、不敢尝试创新。这就需要给干部打好脱贫攻坚的“强心针”,鼓励干部大胆作为,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干部放手做事。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给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者“撑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把有志向、有干劲、有作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形成淘汰机制,既让不作为者无容身之地,也让干事创业者放下包袱、甩开膀子、敢想敢做。
       
        补足“精神钙”,让干部成为能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必须讲究科学性,既不能纸上谈兵、空言无补,更不能盲目跟风,胡蛮乱干。扶贫工作中出现失误,干部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除了主观心态上存在问题,还可能是因为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在新的形势、新的困难面前出现“本领恐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靠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智慧和技巧,要经常给干部“充电补钙”,尤其是对于在扶贫工作中“不会为”、“不善为”的干部,要通过“回炉锻造”、召回“补钙”,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扶贫干部业务能力,使他们学会用头脑、用巧劲。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根本在于党员干部的心态。扶贫是一项民生所向的政治任务,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做好这项工作,态度比黄金还重要,党员干部只有调整好心态,带着激情干,拿出勇气干,运用智谋干,才能做到不辱党的使命、不负群众重托。(文/何浩民)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