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城市社会治理须认清“三种形势”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期,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面临着重构的挑战,必须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实现基层社区自治的核心力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及各方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功能的转变与创新。
       城市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治理。随着“单位制”的逐渐瓦解,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随着就业变动和人口迁徙的频繁,大量“固定人”变成了“流动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这些人员最终都集中到了城市,由社区主要承载,人员组成非常复杂,管理难度逐渐增大。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居民的温饱问题,居民的需求也更加的多样,需要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加整洁的居住环境、更加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当然,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依靠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来解决显然已无济于事,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的力量大包大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运用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治理越来越离不开党建引领。如果没有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表明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引领,党的领导通过思想意识和各种载体,组织、指导和引领社会发展,把国家的意志、党的意志,在社会治理领域里通过实际工作落实。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凝聚共识,社会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能够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社区党组织及社区党员群众等群体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建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从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支持。
        党建引领越来越离不开开放共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党组织承载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然而社区与驻区单位在党的组织上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这一机制壁垒使得双方在工作推进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社区工作推动难,社区党组织承担了大量诸如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维稳、精神文明建设等行政工作,而与之相应的职权和资源并没有随着事项一并下沉到社区,导致社区陷入“无权办事”“无钱办事”而又“不得不办”的现实困境。同时,社区将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上,很难集中精力在提供公共服务上有所作为,工作存在缺位现象。驻区单位沟通不畅,驻区单位往往是较为封闭的个体,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社区之间联系沟通较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单位将工作交给社区后,缺少对工作的参与和跟踪,不闻不问,导致工作推进不力;有的驻区单位想为群众办事,却苦于无门,缺少合理有效的渠道。这既不利于双方工作开展,也影响了全区面上工作的推进。公共资源整合不够,当前,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职能,居员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化对社区服务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社区服务资源相对较少,不能够完全满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而驻区单位服务资源存在对外开放不足问题,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制约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问题,应打破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机制壁垒,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实现组织共融,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需求入手,通过组织纽带把双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把双方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双方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社区服务力量由原来“单兵作战”向“群英荟萃”转变。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