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莫让“有关部门”蒙受“窦娥冤”


       “有关部门”到底是哪个部门?2019年5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回应:“有关部门当然就是有关的部门了,无关的就不能称为有关部门”。这一段解释在网络引发热议,把“有关部门”这一“神秘部门”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
        “有关部门”是政府、宣传机构和媒体经常使用的一类词语,指与事件有关系的部门或组织。它经常以“背锅侠”的形象示众,在政府工作报告、声明或者新闻发布会中,并不会点名应该负责任的部门的名称,而是模糊得称为“有关部门”,闪烁其辞的态度使得民众对此不满,“有关部门”甚至成为网民最为讨厌的词语,被戏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组织”。
出现这样的误解,“有关部门”比窦娥还冤。实际上,“有关部门”这一专有名词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背后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方面,因某些特殊的工作需要,不宜公布具体执行部门名称,或者事件涉及部门众多不便一一罗列时,使用“有关部门”统一概括,是简便而有效的政治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政府机关大量使用政治上不会出错的“有关部门”,加深了神秘感,加剧了群众的反感心理,动辄“有关部门”让不明详情的群众认为是政府机关“冠冕堂皇”推卸责任的官话,是政府机关不作为、官员不担当的体现。
        政府机关作为与否、担当与否的“锅”不该让“有关部门”来背,“有关部门”更不该成为推卸责任的途径,莫让“有关部门”蒙受“窦娥冤”。笔者认为,要破解“有关部门”的尴尬处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政务公开,扩大参与。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政策解读,及时应对舆论关切,将政务公开由行政机关的权力变成义务,使可以公开成为必须公开。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一方面利用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等公共平台,有效传播政务信息,扩大政务公开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公众参与新平台,从而增进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和支持。二是改善作风,深化服务。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要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公仆意识,认真对待群众诉求,既要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更要练就一身服务群众、解决难题的本领。三是强化担当,树立威信。真正的威信来源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莫让“有关部门”成为推责托词,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就要大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保持实干精神和奋斗姿态,做人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领路人”。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