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公车改革如何走出“老牛拉车”困局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8日新华网)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但从现实状况看,这一改革截止目前最多还在地市层面推进,鲜有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完成公车改革的报道。单从推进改革的时间上看,时限已成过去而工作仍在进行,不能不说“老牛拉车”已不合时宜,这项改革急需大刀阔斧、提速增效。
        一方面不能否认,公车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调整深刻,既要保证公务人员工作不受影响,让其保持积极性,又对地方财政承担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各地情况不一样,推进起来确实不易,需要一定时间。但同样是公车改革,也面临差不多的情况,为什么中央和省级国家机关的改革就能如期完成?显然这不只是工作困难的问题,还大有拖沓之嫌。从这个角度说,即便是无车不下乡不值得提倡,但个别干部因此“尽量少下乡”也是渴望改革的无奈之举,也算事出有因。  
        从另一个层面看,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迟没有推进,不光是对待改革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可能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困扰。比如既得利益者对可能减少利益的不弃不离、患得患失;比如地方财力对改革的支撑乏力;比如决策层面对自身利益调整的顾虑,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改革成功与否是能力水平问题,而对部署的改革工作,改与不改更加考验政治素养,快改慢改更加体现出令行禁止还是有令不行的执行力选择。改革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同样需要速度与效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正面临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因此,抛弃慢作为作风,对完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尤为重要。一要强化目标问效。对每一项改革,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适时监督检查工作进度;二要强化巡视督查。把已经安排的改革任务,纳入巡视、督查工作范围,及时通报各地推进情况,提出慢作为整改意见;三要强化执纪问责。对落实改革任务慢作为、不作为,甚至是阳奉阴违的人和事,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唯有如此,包括改革在内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及时有效落地生根,结出丰硕之果。如果因为我们落实改革任务缺乏速度和效率,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产生新的作风问题,就得不偿失了。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