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调研须走出“材料围城”的窘境

        一些上级部门去基层调研检查,要求基层提供的汇报材料要扎实,往往要查看各类汇报材料,包括文字、数据等。一些地方为了防止弄虚作假,检查时要求出示照片资料,甚至将其作为硬性规定,似乎有图就能有真相。实则未必。调研检查到了基层却不到现场,即便准备得再认真、再翔实,也只是在“材料围城”里打转转,未必能接触到实际。(6月29日 人民日报)

        时下,一些调研却经常遭遇这样的窘境:许多汇报材料写得漂亮,但不少是“领导出点子,秀才编套子,基层填例子”的作文;想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却尽是一些对答如流的“标准答案”;想研究剖析某个具体问题,却只能看到一些标准的“迎检”示范点;想深入基层摸清实情,却怎么也走不出群众演员的包围圈。调研“被安排”后,信息已被“过滤”,调研者难听到真话、难看到真相、难摸到实情。

        这样的调研,上级领导看到的都是和谐、听到的都是赞歌,而基层真实的情况、群众的呼声却无从知晓。其根子还是在于一些干部谋事不实、做人不实、创业不实,他们下基层调研,脱离了群众,心照不宣地走走套路、做做样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习惯于“坐着车子转转,隔着玻璃看看”,读读材料、听听汇报、瞧瞧照片,就以为掌握了基层的真实材料。其实不然,在客观上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

        要防止和克服基层调研被“材料围城”,首先就要端正态度、直面群众。到基层调研,本意就是要听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如果无法听到,调研也就失去了本意。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下去调研,面对面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让他们说心里话、说真心话、掏心窝子,真心实意地问计于民,手拉手地与他们零距离“唠家里长短、油盐酱醋”,才会受群众欢迎,被基层接受,才能让大家说真话、道实情。

        其次,还需架起官民畅通对话的长效机制。广大群众渴望建立起与政府官员沟通的直通车,让官员真正地听民意、纳民意、集民智、解民忧,更好地为普通群众服务。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若能上级相关部门,并得到重视和回应,形成良性的长久互动,作为执政者和普通群众都会欢欣鼓舞的。这样,调研才能回归本意,才能为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一线资料。

        调研是一门艺术和学问。去哪调研?调研对象?如何调研?里面有着很多讲究。好的调研,要牢牢控制主动权,既完成好“规定动作”,更要有“自选动作”,多走走“没有准备的地方”、多问问“不是演员的群众”、多看看“汇报材料之外的东西”。多搞一些“不作安排”“不打招呼”的随机式调研,既是一种可贵的作风,也是一种明智的方法,更是走出“材料围城”的有效途径。

        下基层调研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让调研真正成为上级领导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民生、科学决策的重要“窗口”,就必须让调研走出“材料围城”的窘境,实至名归。(作者:杨元戎 )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