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燃 烧 的 火 焰

                                                             燃
                                        ——记新庄科村长李文学执教扫盲二三事

         新庄科,这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彝家山寨,50多年前,游击大队长窦从孝振臂一挥,齐刷刷,上千人的队伍组成了边纵第四大队。如今,这座以游击根据地著称的山寨,虽说万木葱郁,水灵人杰,但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文盲、半文盲却占总人口312人的70%,其中青壮年文盲占118人,难怪窦大队长在离休后回到故乡搞“M—81E甜高粱”的实验推广时,会噙着泪花对推广的流产摇头痛惜:“没有文化啊,科学致富只能是一句空话”。93年,大队长走了,大队长带着遗憾的、未了的心愿走了,骨灰就埋在村后的山上。

        88年,年仅30岁的李文学走马上任当村长,大队长的叹息,使他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不把新庄科的文盲、半文盲扫除,不提高彝家子弟的文化素质,奔小康只能是喊得响的口号。他下定决心:118人的青壮年文盲必须得扫除。他向政府作了保证:“看十年后新庄科是什么样子!”

         一、不脱盲你不要领结婚证。                  

        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沉重而艰巨,新庄科村只有一名民办教师,教师紧缺,外援不足。李文学这位上过初中,当过一段时间民办教师的村长,白天是一位好劳力,夜晚是扫盲班的好老师。他的第一个扫盲班只收了20人,全部是二十岁零的未结婚的青年。他说:“你们只有参加扫盲班学习,拿到脱盲证,否则,要我给你打证明领结婚证,你只有等着当五保户”。这一招真绝,真活,二十个青年没有一个不敢不听话。李文学的识字课本很特殊,采用的是全日制小学课本,这一班足足读了半年,个个通过了脱盲考试,达到了小学毕业文化水平。

        二、不脱盲烤烟双控指标我卡你。

        李文学办扫盲班很辛苦,但他办出了兴趣,更办出了经验,他的第二班学员是已经结婚成家的二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精壮汉子,这个班共招三十人,任他磨破嘴皮,来上课的也是三三两两,不按时间,不完成作业,扫了三个月,到上级考试,脱盲的才有7人。他急了,在广播上大声宣布:“如果你不脱盲,你掌握不了科学文化知识,烤烟双控指标我卡你,到时候你挑着烂烟去喝西北风”。新庄科的喇叭瓦数大、音量高,每当吃过晚饭,扫盲班学员就被广播召了去,大家无一个不拿出功夫学“a、b、c、d”。

        李文学的这把火烧得很猛、很烈,学员们一个个脱了忙,文明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山寨。

        三、扫盲、扫盲,不堵只扫,只会越扫越忙。

        李文学,这个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扫盲讲台上的精壮汉子,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分钱的扫盲报酬,他把上级兑给的脱盲费全部用于扫盲班课桌椅的添置、书籍的订购、教具的更新、脱盲学员的补贴上。他也当了两届县政协委员,现在又兼了村支书,还是乡人大代表,他以一个县政协委员的身份,对文盲未扫净,辍学学生又将成为新文盲的现象大声疾呼:“全社会、学校、家庭应该为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给予关怀,不要让他们成为新的文盲,土里刨食不需要这多的人。扫盲、扫盲,不堵只扫,只会越扫越忙!”

        是的,他的话是切合现实的,在本世纪末完成“两基”任务,扫盲已经接近尾声,在人口素质提高方面,文化水平固然是一个层次,但思想道德的提高却是主要方面,中等教育在普及,高等教育在推进,这是势在必行。

        李文学的扫盲班已告了一个段落,教室里已不再是人头攒动的文盲、半文盲济济一堂了,人数从原来的几十个降为几人,他说:“人数少了,但我没感觉任务减下来,这我很高兴,毕竟十度春秋脱盲上百人。学校老师人均教学生的年比例跟我差不多,我为我的贡献而自豪。”

        李文学的贡献有目共睹,新庄科村早在前两年就被评为“文明村”,脱盲的合格者们用知识武装了自己,通过勤劳的双手,为美丽的家园描绘出新画卷:青山,林木葱郁;绿水,鲤鱼欢跃,人均有粮5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1018元,家家砖瓦房锃亮,户户电视节目五彩缤纷。这一切,使人们尝到了学文化的甜头,用他们的话说:“过去不懂国产电视节目,现在连外国的电视节目也喜欢上了。”

        李文学,这束燃烧的火焰,整整烧了十年,不但实现了十年前的承诺,而且完成了老游击队长未了的心愿,使全村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老队长九泉有知的话,该瞑目了。

        作者:张锦林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