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对待“官多兵少”别急着“下药”

        相比公务员人数的多寡,公务员队伍中“官与兵”比例失调是个大问题。有媒体记者从某省直机关了解到了一些人事信息。如该省科技厅,按编制数,正厅级1人,副厅级8人,县处级44人,科级8人,科级以下21人。(中国新闻网 6月21日)
       该单位82人,科级以上61人,没有职务的普通公务员只有21人,形成了“官多兵少”的格局。而这样的现状,在现今行政体制中早已经是普遍现象。这种现状导致“动口”的人多,“动手”的人少,基层的公务员往往承担着最大的工作量,却获得最少的报酬,领导干部工作相对轻松,但在待遇、工资等方面却高出了基层干部几个台阶。
        但这样的结论仅仅是基于官不干事的假设。目前,公务员队伍中“晋升难”已经是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干了几十年依然是科员的甚至直至退休还是科员的干部大有人在。即使提拔为领导干部,科级退休也是大多数公务员的宿命。公务员队伍的“金字塔”结构造就了公务员晋升难题。基于此,公务员改革中开始探索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从待遇上给底层公务员以优待。从这个角度来说,晋升难意味着对于公务员队伍而言,官帽并不算多,大部分公务员会被淘汰,停滞不前。
        看过了 “僧多粥少”再来看“官多兵少”,也就没那么突兀了。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官多兵少就不存在问题,部分领导不干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对于“官多兵少”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做“加减法”,而要更加客观而全面的探究解决之道。
        其实,“官多兵少”的恐慌在于认为“官不干事”,而“僧多粥少”也有不晋升就不干事的消极假设。这两种现状的着力点都在于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而破解之道便在于如何提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当官者能干事,当兵者能当官。这就是说,要进一步畅通公务员流动渠道。
        “官多兵少”并不能简单的减少职数配备,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准“病根儿”,强化干部“能上能下”, 优者胜,劣者汰,当官者要干事,科员敢干事,保证“在其位者谋其职”,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保证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并相应提升基层科员的待遇,优化干部结构,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官多兵少”也就不是事儿了。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