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相信政府”沦为“老不信”是不作为作怪

        不知何时,“相信政府”这句话火了。亮相次数变异激增、“受惠”人群随之呈现扩大趋势。固有的正能量逐渐被弱化,不作为、乱作为等不良风气乘机占了上风。原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沦为大事不管、小事不理的挡箭牌,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据调查,“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究其原因,还是部分干部的干事观念“变味了”。服务热情过淡、干事节奏过“闲”、解惑语气过辣、敷衍气氛过浓,遇上难事有心无力、碰上急事推诿拖延。一句“相信政府”脱口而出,便抽身而退、没了后文。老百姓等得花都谢了,却始终未见回音。接二连三不作为的背后,政府有冤难申、有苦难言,只能无辜“躺枪”,成为老百姓最不信任的“老不信”。
        的确,在“相信政府”的庇护下,未经了解便立下的誓言、未经核实便说出的承诺,就必须由政府买单。肆意抵押政府信用,换一时清闲。真是一出金蝉脱壳的“好戏”,让老百姓恨出了新高度。
        “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化解“相信政府”的信任危机,关键还得拿出实际行动,听民之疾苦、解民之困惑,让承诺掷地有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相信政府”的承诺一旦说出口,便如同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面对老百姓的期待,建立“制度警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完善跟踪督办制度。践行“谁承诺、谁负责”的原则,划定责任人。采取电话督办、会议督办、现场督办等方式,追踪解决承诺事项。对干事无力、心存侥幸的干部进行追责,为“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借助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公众微信号等媒体平台,发布问题协调、落实、整改的情况。让老百姓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办事进度,做到以公开促落实、以监督促进步。
        筑牢制度铁闸的举措,无非是为了规范干部的行为,斩断“拖延症”蔓延的势头。但是,强制规定之下,依旧残留不作为的“坑民蛀虫”。只有转变观念,变被动干事为主动服务,才能真正摘掉“老不信”的帽子,为服务型政府正名。换而言之,练就过硬的服务功夫,还需唤醒干部的主业主责意识。通过提升业务能力,避免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将小问题及时拿下。同时,坚持“权为民所用”的服务理念,多一点求真务实、少一点邀功心态,多一点事必躬亲、少一点推诿搪塞。以尽职尽责的保姆式服务,为“相信政府”积累“民声支持”,促进信用值的平稳回升。
        “以诚取信,以信取胜”。不作为丢下的烂摊子,不能让政府独自背黑锅。唯有明确责任范围,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增强干部的服务观念。彻底扭转“相信政府”巧嘴簧舌的大牌范,让说得出做得到成为政府承诺的新常态。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