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不该成为腐败借口
从医院领导到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收入的巨大落差让他心理失衡,走向腐败。作为官员,他打羽毛球的爱好则成了投机者的突破口。近日,广东党风杂志披露了佛山市食药监局原局长戚耀方腐败案细节。(《信息时报》 3月15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理失衡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面对物质和金钱种种诱惑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心理失衡。发生心理失衡,适当发泄无可厚非,但作为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如果因为工作不顺心、人生不如意,就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发泄”,大肆贪污敛财,这样的腐败更可怕,更具有危险性。
事实上,少数干部“不升就贪”、“破罐子破摔”,搞贪污敛财的勾当,与其说是“心理失衡”,倒不如说是为满足自身贪欲防线所找的借口。贪念其实早已植根在其心中,只是一时间找不到突破口,而职务调动、收入减少,或是升迁无望,或是看着别人发财“羡慕嫉妒恨”,“心理失衡”就正好成为了他们冲破法纪底线的有利借口。
干部在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下“心理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党性修养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难以拒绝和忍耐,于是就容易被花花世界的糖衣炮弹击中。党员干部若是信念坚定,始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又怎会让外界的刺激轻易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尤其是“心理失衡”发生在某些“精神缺钙”、意志薄弱,又不善于自我调节,不严于律己的干部身上,堕入贪腐的深渊只会是时间问题。
凡事没有绝对的公平,“心理失衡”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它是否会对社会、对人民构成危害,完全取决于个人,“心理失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利用其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所谓“调适”,一旦把“心理失衡”作为满足贪欲的借口,把手中权力作为一种发泄情绪的工具,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将是一种灾难。
干部存在“心理失衡”这样一种“心理疾病”,从医学角度是无法根治的,在花花世界面前,每个人面临的诱惑是无限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该怎样面对欲望时“心不为所动”呢?归结到底,还是看领导干部怎样正确看待得与失,能否做到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
其次,“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要防止权力变成少数“心理失衡”干部“自我调适”的工具,就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权力保护机制。
作者:何浩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理失衡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面对物质和金钱种种诱惑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心理失衡。发生心理失衡,适当发泄无可厚非,但作为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如果因为工作不顺心、人生不如意,就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发泄”,大肆贪污敛财,这样的腐败更可怕,更具有危险性。
事实上,少数干部“不升就贪”、“破罐子破摔”,搞贪污敛财的勾当,与其说是“心理失衡”,倒不如说是为满足自身贪欲防线所找的借口。贪念其实早已植根在其心中,只是一时间找不到突破口,而职务调动、收入减少,或是升迁无望,或是看着别人发财“羡慕嫉妒恨”,“心理失衡”就正好成为了他们冲破法纪底线的有利借口。
干部在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下“心理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党性修养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难以拒绝和忍耐,于是就容易被花花世界的糖衣炮弹击中。党员干部若是信念坚定,始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又怎会让外界的刺激轻易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尤其是“心理失衡”发生在某些“精神缺钙”、意志薄弱,又不善于自我调节,不严于律己的干部身上,堕入贪腐的深渊只会是时间问题。
凡事没有绝对的公平,“心理失衡”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它是否会对社会、对人民构成危害,完全取决于个人,“心理失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利用其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所谓“调适”,一旦把“心理失衡”作为满足贪欲的借口,把手中权力作为一种发泄情绪的工具,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将是一种灾难。
干部存在“心理失衡”这样一种“心理疾病”,从医学角度是无法根治的,在花花世界面前,每个人面临的诱惑是无限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该怎样面对欲望时“心不为所动”呢?归结到底,还是看领导干部怎样正确看待得与失,能否做到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
其次,“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要防止权力变成少数“心理失衡”干部“自我调适”的工具,就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权力保护机制。
作者:何浩民
标 签:
( 网站编辑: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