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需要强劲引擎
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撑中国发展的动力何在?必须分析形势、辨明方向、凝聚共识,绘就一幅引领新常态、冲刺新目标的“中国动力图”,才能把中国这艘世界第二经济体巨型航轮引向远方。
中国动力,经济新常态催生新转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7%。区间目标和上年7%左右相比,预期目标有了变化。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是1998年以来的新低,工业利润下降2.3%。全国高技术产业2015年增长10.2%,比工业增速快4.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倍,但高技术产业只占工业的11.8%。现在旧力渐弱、新力正生,正处于交替期。新产业增长很快,但一时还补不上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掉’下来的这块短板,所以下行压力较大。这样的动力转换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整个“十三五”都将处在这个转换期。中国经济并没有失去动力,中国经济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中国动力之变。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为例,日本“拐点”发生在1969年,韩国“拐点”在1988年。两国前十年和后十年的经济平均增速都从10%左右降到了6%-7%。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更新换代的过程。传统动能由强变弱,会伴随着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中国动力,经济发展集聚巨大潜力。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巨大潜力,正在积蓄新的动力。“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需求端看,将加速消费升级,拉动有效投资;从供给端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至关重要。新型城镇化将会激活中国巨大内需。纲要草案对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明确安排。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合作项目加速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拉开序幕。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创造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不竭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中国动力,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作出安排部署,其中包括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明确提出到2020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而目前分别是2.1%和55%。科技进步能够带动与之相关整个产业链的扩展,增加新的就业,创造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宏观经济量质齐升。开掘中国动力,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政府职能、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领域正抓紧落实。今年将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三项减税降费举措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下行压力下,更要激发大家的干劲,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氛围。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目标思路非常明确,怎样掀起发展新高潮?要靠调动和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张锦林)
中国动力,经济新常态催生新转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7%。区间目标和上年7%左右相比,预期目标有了变化。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是1998年以来的新低,工业利润下降2.3%。全国高技术产业2015年增长10.2%,比工业增速快4.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倍,但高技术产业只占工业的11.8%。现在旧力渐弱、新力正生,正处于交替期。新产业增长很快,但一时还补不上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掉’下来的这块短板,所以下行压力较大。这样的动力转换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整个“十三五”都将处在这个转换期。中国经济并没有失去动力,中国经济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中国动力之变。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为例,日本“拐点”发生在1969年,韩国“拐点”在1988年。两国前十年和后十年的经济平均增速都从10%左右降到了6%-7%。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更新换代的过程。传统动能由强变弱,会伴随着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中国动力,经济发展集聚巨大潜力。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巨大潜力,正在积蓄新的动力。“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需求端看,将加速消费升级,拉动有效投资;从供给端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至关重要。新型城镇化将会激活中国巨大内需。纲要草案对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明确安排。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合作项目加速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拉开序幕。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创造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不竭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中国动力,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作出安排部署,其中包括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明确提出到2020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而目前分别是2.1%和55%。科技进步能够带动与之相关整个产业链的扩展,增加新的就业,创造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宏观经济量质齐升。开掘中国动力,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政府职能、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领域正抓紧落实。今年将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三项减税降费举措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下行压力下,更要激发大家的干劲,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氛围。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目标思路非常明确,怎样掀起发展新高潮?要靠调动和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张锦林)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