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妇女庭院里挣大钱不能止于点赞
谷官营村留守妇女庭院里挣大钱。 “现在俺村种蘑菇的有12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全村种植蘑菇的留守妇女有150多人,每年种蘑菇收入150多万元。种蘑菇是俺村致富的大项目。”日前,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谷官营村村民邱爱莲高兴地说。(大河网 )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与留守儿童一样,留守妇女群体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留守妇女群体的生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因此,对为留守妇女庭院里挣大钱,我们应该点个赞!
“妇女能顶半边天。”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一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据了解,与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村相似,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谷官营村共有170户780口人,耕地721亩,人均占地不足一亩,村中大多数男劳动力都外出打工,200余名留守妇女闲在家里没活干。四年前,村民崔艳芳到郏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边打工边学习蘑菇种植技术。把技术学到手后,她回家在自家庭院种蘑菇,每年收入3万多元。
村里的姐妹们看到崔艳芳种蘑菇走上了富裕路,都纷纷上门讨教蘑菇种植技术。热心的崔艳芳毫不保留地手把手传授,还主动上门指导她们搞管理,帮助跑销售。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先后有150余名留守妇女靠种蘑菇发了家。
现在,谷官营村种蘑菇最多的农户每年能生产蘑菇两万袋,少的也有4000袋。今年48岁的留守妇女王姣跟崔艳芳学会种蘑菇后,在自家大门外路边搭了个大棚,种植规模达到6000袋。她说:“俺孩子他爹去广州打工已经四年了,每年拿回来3万元。我在家里除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外,就专心种蘑菇。去年种蘑菇就卖了3万多元,为家里带来了不少收入。”
如何破解留守妇女问题,值得思考。毋庸讳言,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全国妇联《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中指出,农村家庭中的两地分居状况,不但可能影响到农村劳动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我们应给予农民工家庭更多人性化的关怀,比如为农民工建设廉租房、“夫妻房”,给予农民工探亲假,让他们能多团聚、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在现有条件下,全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妇女问题的关注,给予留守妇女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关爱留守妇女群体,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她们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处于弱势,只有加强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提高自身地位的条件。在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她们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确保她们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她们的自身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2014年,中国新增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3万多个,全国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总数已超30万个。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表示,深化妇女议事会、留守妇女互助组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基层妇女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在各地实践中,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有的以村(组)为单位,8至10名留守妇女为一组,由妇代会牵头推选一名有文化、热心肠、能干事的妇女骨干为组长,主动联系开展留守妇女日常生活关爱活动;有的以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小组长为骨干,依托妇女之家、妇女维权服务站,联系本村留守妇女建立互助组;有的则依托各种种植养殖专业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带动和扶持留守妇女发展专项生产创业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留守妇女群体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正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谷官营村党支部书记李箱所说,为了更好地帮扶村民走上小康之路,他打算动员群众扩大蘑菇种植规模,成立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从种植、采摘到销售形成产业链,让留守妇女不出家门赚大钱。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守妇女群体的共同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值得期待,值得祝福。
作者:陈攀峰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与留守儿童一样,留守妇女群体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留守妇女群体的生活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因此,对为留守妇女庭院里挣大钱,我们应该点个赞!
“妇女能顶半边天。”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一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据了解,与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村相似,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谷官营村共有170户780口人,耕地721亩,人均占地不足一亩,村中大多数男劳动力都外出打工,200余名留守妇女闲在家里没活干。四年前,村民崔艳芳到郏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边打工边学习蘑菇种植技术。把技术学到手后,她回家在自家庭院种蘑菇,每年收入3万多元。
村里的姐妹们看到崔艳芳种蘑菇走上了富裕路,都纷纷上门讨教蘑菇种植技术。热心的崔艳芳毫不保留地手把手传授,还主动上门指导她们搞管理,帮助跑销售。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先后有150余名留守妇女靠种蘑菇发了家。
现在,谷官营村种蘑菇最多的农户每年能生产蘑菇两万袋,少的也有4000袋。今年48岁的留守妇女王姣跟崔艳芳学会种蘑菇后,在自家大门外路边搭了个大棚,种植规模达到6000袋。她说:“俺孩子他爹去广州打工已经四年了,每年拿回来3万元。我在家里除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外,就专心种蘑菇。去年种蘑菇就卖了3万多元,为家里带来了不少收入。”
如何破解留守妇女问题,值得思考。毋庸讳言,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全国妇联《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中指出,农村家庭中的两地分居状况,不但可能影响到农村劳动人口的性别结构,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我们应给予农民工家庭更多人性化的关怀,比如为农民工建设廉租房、“夫妻房”,给予农民工探亲假,让他们能多团聚、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在现有条件下,全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妇女问题的关注,给予留守妇女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关爱留守妇女群体,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她们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处于弱势,只有加强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提高自身地位的条件。在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她们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确保她们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她们的自身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2014年,中国新增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3万多个,全国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总数已超30万个。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表示,深化妇女议事会、留守妇女互助组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基层妇女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在各地实践中,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有的以村(组)为单位,8至10名留守妇女为一组,由妇代会牵头推选一名有文化、热心肠、能干事的妇女骨干为组长,主动联系开展留守妇女日常生活关爱活动;有的以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小组长为骨干,依托妇女之家、妇女维权服务站,联系本村留守妇女建立互助组;有的则依托各种种植养殖专业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带动和扶持留守妇女发展专项生产创业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留守妇女群体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正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谷官营村党支部书记李箱所说,为了更好地帮扶村民走上小康之路,他打算动员群众扩大蘑菇种植规模,成立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从种植、采摘到销售形成产业链,让留守妇女不出家门赚大钱。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守妇女群体的共同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值得期待,值得祝福。
作者:陈攀峰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