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如何为“小城市病”把脉开方

        我国有1800多个小城市,主要指城区常住人口少于50万规模的城市,占县城以上规模城市总量的85%以上。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质量高低,决定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顺利与否。
 
        “小城市病”是指出现的人口流失、经济增长乏力、资源枯竭、就业艰难、人才逃离、文化荒芜、发展动力欠缺等问题。这些小城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精神生活庸俗化、社会交往“强关系化”、经济增长模式僵化、创新资源衰竭化,简称为“小城市病”的“庸堕化”现象。
   
        “小城市病”最直观的一个病征,是文化方面没有生气。中国较高层次的文化资源,几乎全部分布在北上广等大都市。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其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与高层次文化场所资源也都普遍缺乏。绝大多数小城市没有自己的单体美术馆建筑和两所以上的免费博物馆,画廊更是鲜见,时尚文艺空间也是稀缺产品。城市发展缺乏文化品格,庸俗生活方式逐渐弱化了小城市文化活力,又阻滞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生成。
 
        “小城市病”病根在人。小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越差,越难以吸引高水准人才。这种文化环境归根到底受限于文化资源的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与高层次知识人才缺失,导致小城市整体知识水平低层次化。在国外,很多世界名校都藏身小城小镇。而我国超过1600多个县级小城市没有高等教育机构。
 
        目前,在引进人才或鼓励人才回流缓解小城市“人才荒漠化”方面很难。熟人社会在小城市的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关系化”趋势。因为资源稀缺,有很多年轻人回到小城市感觉各种不适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发现小城市做事情比大城市更要拼关系。大量小城市都存在就业门类较少、就业机会紧张、静态失业率较高、人口外流明显的现象。
 
        这种经济、人口、社会结构失调影响城市的繁荣。一旦小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就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增长,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小城市病”恶化的结果是让小城市落入“发展陷阱”,因被边缘化而凋敝,从而拖累大城市陷入更深的“城市病”。治疗“小城市病”需把脉开方:
 
        首先,城市发展渠道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才引智。从向大企业招商到向大学招才,这是修复小城市人才构成的一个选项。有必要建设县级大学,大学师生能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更直观的效果是使当地服务业蓬勃发展。
 
        其次,城市发展方式从扩大增量转变为优化存量。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必须走特色之路,没有特色的城市没有竞争力。而特色需要从城市既有的存量上去挖掘,去找到城市有竞争力的一面。要为发展“止损”,通过治标为“小城市病”的治本赢得空间和时间。
 
        再次,城市发展取向从搬迁移植转变为交流合作。以往小城市都希望把大城市的项目和资源直接移植到本地,但许多并不成功。如果采取交流合作的方式对接城市产学研的高端资源,不强求生产中心、研发中心、人才基地落户,而更加看重交流合作带来的带动效应,或许能减少搬迁移植的风险。
 
        根治“小城市病”要久久为功。如果国家能够把部分产学研的节点和终端放在小城市,通过与大城市的频繁互动和交流,就能带动小城市合理分工布局。小城市要做好本地资源的优化升级,嫁接外部资源,以我为主对外合作而不是单纯招商引资。通过互利双赢的合作带来小城市产业、人文环境的量变,假以时日再寻求发展上的质变。这是小城市必须正视的一条发展道路。(张锦林)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