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外媒看“疯狂大都会”重庆
法国《费加罗报》4月7日刊登题为《疯狂的大都会重庆》的报道。报道称,中国的未来正在重庆这座3400万人口的疯狂大都会上演。大规模的城市化神奇实验在改变这个国家。重庆是中国也很可能是全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都市。每年,有大约30万新居民被重庆吸引而来。(参考消息网4月8日)
1825年创办的《费加罗报》,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疯狂的大都会重庆》一文,引用的数据未必全部精准,潜藏的观点也未必没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该报道称“重庆民安华福新城含有54栋30层高的大楼,居住着70万人,”数据就明显有误,民安华福建筑房屋实际约1.92万套,与“70万人”之说相去甚远。因此阅读此报道,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其内容及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但是瑕不掩瑜,对外文我们不必求全责备,此文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我们多维度地了解重庆、观察重庆,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参考,这也是参考消息网能从众多境外媒体新闻内容中选用其的理由。
解读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重庆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中国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引擎,而当前的重庆又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一个醒目的符号。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巨大变化,自然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在法国记者眼里,重庆是疯狂的,这里的“疯狂”更多的是褒义,既指速度的快——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也指建设者们激情的热——如火如荼、热火朝天。重庆既有大都市,也有大农村、大库区,是中国当前社会典型的缩影,所以在法国记者眼里,认为重庆的发展就代表着中国的发展,“这里上演着中国的未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渝新欧铁路西联欧洲,“重庆制造”畅销欧盟,拉近了渝欧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西方更直观地认识了山城重庆。未来,重庆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多的漂亮身影。
解读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法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失为镜子,取长补短,有利于把重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得更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法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个中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研究和学习。虽然《疯狂的大都会重庆》一文对法国只字未提,报道只是力争能客观地描述出发生在重庆的故事,但执笔的记者与编辑是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对发展认知的,他们是站在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和社会高度发展的法国文化背景下,“回头看”尚在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的重庆,通过新闻编辑技巧来引导受众进入预定思想空间。如该文对“棒棒”这个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对已经“城市化”的农民生活方式的关注,对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关注等,将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正面的启示,能让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拥有更宽广的思维视角。“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其实,在重庆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对这些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问题有着系统性地政策安排,但是具体的执行层面上我们不妨有选择性地借鉴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上一切先进经验。
解读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费加罗报》的报道证明重庆大都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获得了国际掌声,这为重庆今后的发展增添了一分动力。其实,《费加罗报》的这篇文章充满了善意,对重庆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也给了客观报道和肯定,如文章提到重庆用10年时间完成了欧洲城市一百年的发展进程;重庆在和时间赛跑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20多所小学免费接纳农民的孩子;依然保存着20世纪初期中国的点滴形象等等。外面的声音是繁杂的,此次《费加罗报》代表了一种理性的声音。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是国内著名的知法派,他近日在外交学院对校内外师生进行讲座讲到,中国要消除封闭的惯性,警惕封闭的思维,保持开放以准确认识世界。正确解读《疯狂的大都会重庆》这篇报道,有助于重庆以世界为鉴,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加大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把重庆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
标 签:
( 网站编辑: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