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助力干部走出“疲态”
当前处在三大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面对繁多量大的会议论坛、高效及时的问政需求、层层递进的压力传导,应接不暇的监督考核......基层干部直呼“苦不堪言”、“手忙脚乱”,高负荷、满行程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干部的时间节奏,迫使领导干部追赶“工期”,一刻不得松懈。
如何走出“疲态”困境,成为摆在基层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走出“疲态”,挑战着干部自我突破和时间管控的能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抗住大旗、顶住压力、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把握节点,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时间感。
一是留足反思时间。反思折射出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清醒、精神自觉和宽广胸怀。领导干部平时多居庙堂之上,听到的多是溢美之词,只有经常扪心自问、识破表象,才能从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中觉悟过来,找到差距,给自己的思想输“氧”,给精神补“钙”。曾国藩“日课十二条”,对每日必做事项逐一列举,遵照执行,其中便有“静坐、谨言、养气、作字”等日程,领导干部当“吾日三省吾身”,慎独、慎微,以“空杯心态”自我检视,思己有无言行欠妥,思事有无创新改进,思过是否竭力弥补。通过反思,自己给自己打“问责的板子”、划重新起步的“起跑线”。只有常虑不足、常思忧患,才能明方向、弥不足、强自身、创新绩,在复杂的局势和时代的浪潮中岿然不动,既把握事项的进程,又把握人生的节点,在现代眼花缭乱的事物面前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大厦。
二是确保调研时间。“知政失者在原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和作风,调研的过程就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政策设计前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使政策设计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要让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发挥作用,就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群众打交道,真心诚意拜群众为师,不仅要身至,更要心至。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多到基层把那些带着原汁原味、带着现场温度、带着鲜明情绪的群众诉求采集回来,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注重从群众的呼声甚至是抱怨中寻找决策线索和工作重点,同群众零距离接触,主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在调查研究中收获实效、收获民心。
三是不吝“充电”时间。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伐木工进行比赛,第一个人一整天连续不断地拼尽所有力气干活,一次也不休息,而第二个人总是有规律地休息着。结果第二个人反而胜利了,原来每一次休息期间,他都在磨尖他的斧头。这个故事极富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常常驻足反思,“磨尖斧头”继续前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干部身负重任、肩担使命,在时代潮流面前,要发扬刻苦钻研精神,加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守初心、践初心,确保工作目标更聚焦、措施更精准、成效更明显。革故鼎新,砥砺时代品格,全面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锤炼坚强党性的自觉,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