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试探性节目泛滥恐消耗公众同情心需警惕


 
       试探性节目具有新潮、独特的特点,节目制作者为了赢得观众的亲睐,通过大量制作试探性节目来提高收视率,因此以道德测试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试探性节目制作泛滥,此类节目通过在互联网、卫视等平台播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过度消耗公众同情心,引发诸多问题。
       一是节目过度娱乐深陷诚信危机。以道德测试为名的试探性节目屡见不鲜,个人以此为手段提高自身的曝光率或营销自己的公众号,而网络平台或卫视为了打开市场和提高收视选用此类节目来赢得观众的亲睐以达到获利的目的。节目制作始终离不开策划和设计,在当前此类节目制作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平台均很难把控节目尺度,在策划节目时容易出现夸大其词、故意为之的倾向,使得节目过度娱乐化,让观众质疑节目的真实性。一方面,在测试情况真实发生时,难免有公众误以为是在做道德测试,导致上演“狼来了”的悲剧。另一方面,当热心人因参与测试耽误自己的事情,最后告知其这只是个测试,就无法避免地引发信任危机。例如,在社交化问答平台提问如何看待电视上的“道德测试”节目时,回答提问的三位网友均表现出对此类节目的不信任,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观察”对象,均表示自己不会“多管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是主题设置低俗背离宣教初衷。试探性节目以真实的情境和感人的内容凝聚正能量为初衷,获得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提高收视率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广泛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就出现试探性节目泛滥的现象,此类节目泛滥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出现有些不良的节目制作者为制造“噱头”提高关注度,不管节目主题的真实性和测试的可能性,选择一些过于低俗的主题,更快的消耗观众的同情心,造成公众反感,达不到通过节目弘扬正能量来教育引导公众的目的,背离节目制作初衷。例如,一个叫《国产整蛊大师》的节目为了博眼球,提高关注度,就制作“女孩测父亲是不是会在外面勾搭女人”“准婆婆测试未来儿媳妇是不是拜金的人”“男人测试模特女友是不是在外面乱来”“女生和节目组揭穿其闺蜜两面三刀”等主题低俗的节目,被网友评价说:“整个节目就是在耍人”,完全背离试探性节目的制作意义。
       三是拍摄全程隐蔽引发侵权隐患。试探性节目在录制过程中通常采取全隐蔽拍摄,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路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地参加了节目录制,路人的尴尬、不安、窘态还要被不加掩饰地公之于众,隐私权难以保障。即使节目制作方会及时与路人沟通解释得到谅解,但是路人的原谅并不等于在此事中没有受到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了路人的埋怨。若此类事件频发,公众的同情心被过度消耗后极易引发侵权责任追究,节目制作方和被迫参与路人的矛盾冲突也就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隐患。
       为此建议: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新氛围”。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节目制作方在制作节目时减少设计感,增强合理性,注意虚实结合,增强真实性,注意文字表达,避免诱导性和主观性。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节目制作方专注于节目制作水平,保障节目播出效果,将节目的重点放在传播正能量上。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念好“紧箍咒”。建立对节目播出内容不实的追责制度,加强新闻法律的教育普及,提高媒体被追责成本,多头追责、齐抓共管,形成媒体在制作、发布、发酵各个环节中都有责任、都要慎重,监管主体不作为、慢作为也要承担责任的社会综合治理格局,为媒体念好“紧箍咒”。三是打击节目乱象,树起“警示牌”。执法部门依法打击内容低俗的试探性节目,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涉嫌违反相关法律的节目内容,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处理,对多次违反相关规定的一定要从重处理,减少背离初衷的试探性节目的过度泛滥,实现节目传递正能量的目的。(姜仁巧)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