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儿童的留守成为父母的伤痛
“六一,六一,大地穿上花衣,小朋友们手拉手,庆祝自己的节日……”当听到“六一”这首歌,看到小朋友们幸福的过着“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嘴角上翘,露出欣慰的微笑,希望天下所有的儿童们都能够快快乐乐的幸福成长。但现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总是会让人们感到揪心,这就是留守儿童。
说起留守儿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逐渐成为近几年一个较为突出和严峻的话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已达6000多万人,并还大有增长之势。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现状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已经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中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所共同的问题,更是成为了全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虽然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但是对他们的关爱和帮扶还是远远不够。即使是节日期间,大多数远在外地务工的爸爸妈妈由于忙于生计,仍然不能回家陪伴自己的儿女,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只能继续留守。当然,各地各部门也会纷纷开展关爱活动,有的送去衣物用品,有的搭建免费“亲情聊天室”,有的陪孩子们做游戏、读好书……以“圆留守儿童梦想”为标题的新闻报道也纷纷见诸媒体。
爱心值得肯定,但当“聚光灯”潮水般退去后,许多问题仍然留在沙滩上。对孩子们来说,过日子不等于过节,仅对留守儿童进行“节日化”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既然留守儿童现象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应当也必须“常态化”。孩子不得已“留守”,但教育不能“留守”,缓解这些孩子的“心病”更不能“留守”。今天的6000万留守儿童,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社会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心今天的留守儿童,就是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需要指出的是,留守儿童不等于贫困儿童,更不等于问题儿童,除个别家庭外,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大的问题,主要是和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父母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当上心、用心、尽心,不能将孩子简单地推给家里的老人,一走了之;其次,相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打工父母”的教育帮助,让家长们认识到,经常性地跟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远程亲子互动提供物质保障。不少地方开通的“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用网络、电话、微信等各种方式,畅通孩子和外地父母的联系,投入不多,效果很好;当然作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的职责任务,应该发挥其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关爱,让孩子们在老师那里感受到更多“母爱”“父爱”;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可以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担当“志愿爸爸”“志愿妈妈”,经常性地和孩子们交流,提供亲情帮扶。而那些“节日化”帮扶、“碎片化、交叉化爱心”,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注意防止流于形式,在献出爱心的同时,避免让留守儿童和学校疲于应付。
总之,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不再留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改革和发展,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仅仅一个部门,几个管理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让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温暖茁壮成长。
说起留守儿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逐渐成为近几年一个较为突出和严峻的话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已达6000多万人,并还大有增长之势。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现状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已经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中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所共同的问题,更是成为了全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虽然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但是对他们的关爱和帮扶还是远远不够。即使是节日期间,大多数远在外地务工的爸爸妈妈由于忙于生计,仍然不能回家陪伴自己的儿女,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只能继续留守。当然,各地各部门也会纷纷开展关爱活动,有的送去衣物用品,有的搭建免费“亲情聊天室”,有的陪孩子们做游戏、读好书……以“圆留守儿童梦想”为标题的新闻报道也纷纷见诸媒体。
爱心值得肯定,但当“聚光灯”潮水般退去后,许多问题仍然留在沙滩上。对孩子们来说,过日子不等于过节,仅对留守儿童进行“节日化”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既然留守儿童现象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应当也必须“常态化”。孩子不得已“留守”,但教育不能“留守”,缓解这些孩子的“心病”更不能“留守”。今天的6000万留守儿童,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社会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心今天的留守儿童,就是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需要指出的是,留守儿童不等于贫困儿童,更不等于问题儿童,除个别家庭外,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大的问题,主要是和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父母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当上心、用心、尽心,不能将孩子简单地推给家里的老人,一走了之;其次,相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打工父母”的教育帮助,让家长们认识到,经常性地跟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远程亲子互动提供物质保障。不少地方开通的“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用网络、电话、微信等各种方式,畅通孩子和外地父母的联系,投入不多,效果很好;当然作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的职责任务,应该发挥其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关爱,让孩子们在老师那里感受到更多“母爱”“父爱”;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可以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担当“志愿爸爸”“志愿妈妈”,经常性地和孩子们交流,提供亲情帮扶。而那些“节日化”帮扶、“碎片化、交叉化爱心”,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注意防止流于形式,在献出爱心的同时,避免让留守儿童和学校疲于应付。
总之,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不再留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改革和发展,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仅仅一个部门,几个管理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让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温暖茁壮成长。
标 签:
( 网站编辑: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