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走基层,岂能只顾自个享受?
“吃的农家菜,住的农家院,到老乡果园里走了一趟,和乡村游差不多。”前不久,一批机关干部到一个革命老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朋友圈里晒的全是美食、美景,还有摆出来的各种优美的“劳动”姿势。一位干部回来后感慨:天天待在办公室闷得慌,下乡搞“三同”太舒服了!(7月24日,中国网)
众所周知,密切联系群众是对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机关干部下基层,其目的就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三同”的过程中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下基层的初衷,也是落脚点。然而,近日有些干部下乡回来后竟然感叹,天天待在办公室闷得慌,下乡搞“三同”太舒服了! 听了干部这样的感受,笔者不禁感叹,干部下乡走基层,岂能只顾自个享受?
其实,机关干部下基层,走村入户了解民情、解决困难,是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一种具体体现。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形式,可以真正让干部了解民情社意,帮助发展经济,切实排忧解难,可谓一举多得。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有的干部只爱做表面文章,不去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干部是为“下基层”而“下基层”,到了基层无所事事;有的干部缺乏实干精神,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避而远之。把“下乡锻炼”变成了“下乡享受”,导致下乡搞“三同”彻底变味。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只图自己舒服,抱着玩乐态度的干部下基层,那就违背了下基层的初衷和本意。结果,走基层不像下基层,更像是去农村观光旅游,也难怪这样干部感觉新鲜、舒服,难免想在朋友圈晒一晒。试问,干部是舒服了,那群众心里舒不舒服呢?笔者认为,其结果只会让群众嗤之以鼻、心生厌恶,更会让群众避而远之。不但损害了党员干部个人的形象,甚至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是疏远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
那么,什么叫真正的走基层?不是大搞“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主义,只是把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作新鲜体验,也绝不能只是带着享受的心情下基层“乡村游”,而是要真正的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光是身要沉下去,心更要沉下去,带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从外到内地贴近群众,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全情投入,了解真实的情况,进行真实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意。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回家卖红薯。笔者认为,基层不是“秀场”,这样走形式的作秀实在让人有些心痛。试问,如果只是干部吃舒服了,住舒服了、玩舒服了,但是群众的难处没有发现,群众的疾苦没有解决,这些党员干部到底有何用处?如此“闹剧”着实让人反思、令人警醒。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因此,党员干部要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摒弃形式主义顽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有此,党风政风才有变化,群众才盼望干部走基层,走基层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