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的“莎士比亚”,我们读懂了吗?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舆论学三十年”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搜狗输入法大数据团队在论坛上联合发布了《中国网民的信息生产及情感价值结构演变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网民日均打字总数达350亿之多,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年均打字总数达127750亿字。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猴子与打字机”。这个实验,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波莱尔所推广,其大意是:“如果有无限多的猴子在无限多的打字机上打字,在无限的时间范围内,必然能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在中国,有7.1亿网民,日均打字350亿,而人比猴子更有“思想和文采”在天文数字的基础上,中国网民能不能“创作”出超越莎士比亚的名著?答案是肯定的。领导在网上走群众路线,就是要从网上了解网民的所思所想。然而在海量的信息浪潮中,网民的舆论信息繁杂多变,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同时不被其中的“歪风邪气”所影响,需要我们有一颗“善读”的心。
一是能“通读”,掌握信息表层的总体态势。有调查机构做过统计,当前互联网一分钟所产生的数据量,也许一个人穷其一生都看不完。那如何从整体上了解网络动向?我们必须认识到,网民创造的舆论信息往往是“有迹可循”的,通常呈热点,有范围、有趋势、有条件地展现出来。我们需要找准网民聚集的主要媒体平台,不断采集各类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或直面网民发言,查找网民讨论的“中心问题”和情绪的“集中反映”, 看准“风向标”,学习“热知识”。
二是能“精读”,提炼情绪背后的客观问题。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是网民发表观点畅所欲言的集散地,在网上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必然带有情绪化的特点。但在“谩骂、嘲笑、讽刺、挖苦”的面孔下,藏着的是对现实、对社会、对政府的需求。“精读”就是要抛开所有的情绪化反映,挖出网民情绪“脸谱”之下的客观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解决的方法,或从中吸取意见建议。半个多月前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提到:“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把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讲清楚。”就是要把发现问题的“针头”插入互联网“血管”之下,抽出隐含在“表皮”底下的根源性问题。
三是能“慎读”,辩证思考其中的多元观点。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中的各类信息都是价值的,可以说“点赞”之下有需要纠正的问题,“反对”之外有需要反思的问题,如何从中提取有益的价值,关键在用什么方法思考。当前,我们有部分党员干部,面对互联网中的言论,遇到“好听”的就一味地支持,遇到“难听”的就不停地反对,这不是“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我们要有“容错”的认识态度,能从大量的信息当中综合评价有意义的事物,这才能更好地“激荡”出思想的火花。
在信息化浪潮下,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反映的是人民的思想、情感、生产信息,网民所创造的“莎士比亚名著”,也许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为宏远壮丽,其价值也难以估量。对领导干部而言,面对互联网发展形势,需要适应网络浪潮,改进思考模式,读懂网民创造的“莎士比亚名著”,提升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