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让德法协力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3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注重运用法治手段推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发挥法治的惩恶扬善功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德法相济、协同发力”。要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齐头并进,对于奠定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群众和睦和国家和谐的稳定局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现实意识。
      德法协力,是群众理想信念建设的急迫所需。“国无法不正、人无德不立”,当前社会转型快,传统信仰发生裂变,新旧信仰激荡碰撞,造成群众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失范、法律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频出,因而我们要坚持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让法治建设贯彻融入弘扬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学先进思想道德的全过程中,正如某青年教师受访时所说:希望在中国社会人人都具有德法兼备的意识,才让我们更敢于梦想,更富于创造力,更乐于奉献,进而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梦。
      德法协力,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道德基础和法律保障。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同取决于对其道德内涵的认同;人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取决于对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从这层意义上看,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育即增强了法治的道德底蕴。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日常教育,深化养成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切实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网络云平台等媒介,广泛建立群众性道德文明意识,推动志愿服务全民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法规原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遵法守约的传统,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深入挖掘各行领域中的道德模范,健全完善法德考评的机制和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行为准则,让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让法律内涵更加深刻,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培育坚硬的基石。
      德法协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深水区和攻坚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性阶段,国内形势复杂多变,要切实解决解决道德领域中突出的问题,光靠简单的根据道德热情制定的法治法规是不够,更应该制定政策本身即是强制性的道德规范的。比如党的“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党员干部在廉洁自律上要保持先进性和一致性,在涉及到个人婚丧嫁娶上不能大操大办,就是把道德层面升华到政策层面。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兴衰、社会发展垂先规范的领头人,国风、官风、党风、政风关系到民风、社风、世风,只有国家的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普通公民的道德水准就能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要将依法治国、依德治国的政治手段和群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法制意识、涵养群众道德上都要积极有为,以传承“为政以德”的伟大传统为荣,高举社会特色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走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