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莫让痕迹管理沦为“形式主义”

        近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讲到:“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痕迹管理”作为一种绩效考核手段,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过于注重“痕迹管理”牵扯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痕迹管理”已然逐步演变为痕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背离了初衷。
        过犹不及,过度强调“痕迹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一是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为了把工作“干出效益”,在工作的同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留痕甚至造痕。二是影响了干部积极性。“工作实绩全看痕迹”,工作导向的偏离埋没了实干者的成绩,不免寒了实干者的心,打击了其他干部的积极性。三是损害了干群关系。“泡沫式造势”实际上反映了干事者的出发点:只看领导满不满意,不问群众生活疾苦。补镜、摆拍、造材料解决不了群众问题,同时败坏了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痕迹主义的出现关键在于考核方式的简单粗暴化。一些地方把“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以检查材料代替工作督导,以工作痕迹代替工作实绩。如此考核,让实干者“疲于奔命”,不光要踏踏实实干事,还要想法“装点门面”,同时为投机取巧者搏上位提供了“捷径”,不论工作干的好不好,“关键时刻”表面文章要做好。久而久之,“痕迹管理”变了味,考核方式的形式化激发了形式主义盛行。
        规避“痕迹主义”,关键在于作风转变。考核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督查考核机制,删减名目繁多的考核项目,切实为基层“减负”。同时,转变考核导向,增加群众反馈权重,把群众意见作为评价导向,避免考核材料“一刀切”。基层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摆正心态,切实转变“做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体察民情”的思想,弄清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做工作是为什么。检验工作成效,材料上的“痕迹”是过程,而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认可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否则本末倒置,既败坏了干部风气,更是寒了群众的心。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