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读懂新课本换文背后的深意

        23日,有消息称“因与时代要求不符,修订版的语文教材换掉了《南京大屠杀》一文”,该消息引发了网民的讨论。其后,语文出版社在其官方网上澄清,教材中不存在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掉的问题,只是换了一篇文章。(人民网5月24日)
        相关题材还在,只是替换了篇目。网络舆情反转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材究竟选什么样的文章?教材如何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好的语文教材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出版方和编选者,包括质疑者在内的话题讨论者,读懂新课本换文背后的深意。
        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要求教材也要与时俱进。语文教材,不单纯承载专业或学术问题,还带有文化传承、思想熏陶和审美教育等功能。这或许可以解释不明真相的人们最初愤怒的原因。但是,对孩子进行历史观教育,要考虑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接受能力,这也是历史课的重要使命,单靠语文教材挑起历史观培养的重任,并不实际。
        总的来说,文字优美、阳光积极,既能体现中华传统文明,又能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文章,应该被选作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增加古文内容的比重,课后练习增强实用性和互动性等等都是教材改革中被肯定的内容。当然这个标准之下哪些文章能够入选,需要听取语文专家和课堂师生的意见。至于使用效果如何,也需要专业人士和和真正使用教材的师生来评价。
        读懂新课本换文背后的深意还应读懂舆情代表的民意。每一版课本都塑造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定程度上甚至关系到他们的三观养成。教材的每一次删改,每一次改革,都将面临舆论关切,有时会成为“去传统化”或“过于西化”的争议热点。这些都考验话题参与者的智商与情商,也考验着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当事者能否成为话题终结者的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常态,教材编选者应在关心网络民意的同时,掌握必要的舆情应对技巧,第一时间发声、传播真相,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教材改革都应基于事实和普世价值观,人们对变革不应一律排斥,编选者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更应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也是教育者的使命。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