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为坚守十载的翰墨情怀点赞

        7月16日起,人民日报官微以《4500份,老教授坚守十年手写录取通知书》为题报道了陕西师范大学一批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老教授们连续十年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事迹,短短两分钟的微视频数小时之内播放量已达两百多万次,在微博、朋友圈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学子们强烈的共鸣。
        录取通知书是大学送给新生的第一封礼物,比之丰富多彩的招生宣传海报和漫长的求学生涯体验,这一纸通知书所带来的感动和“视觉冲击”更为直接,所传递的朴素情怀更为动人,不难想象,当全国各地四千多名学子拿到这一纸充满翰墨馨香的录取通知书,脑海中呈现出那些年届古稀、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们伏案的毫端韵秀,会生出何种感动与自豪。十载春秋,录取通知书的大小、颜色、背景或许几度改变,但毛笔手写的传统一直在赓续传承,就是这样一封“最值得收藏的录取通知书”,陪伴十年来数万名陕师大学子走过桌前千个岁月,走到三尺讲坛、工作一线,带给他们无数温暖的启示,陪伴他们走过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那一纸通知书,俨然已经成为他们传承文化薪火的接力棒。
        大学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坐标高地,先贤们曾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箴言,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也做出了“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道德关怀和人文气息应当成为大学气质的核心要义,它所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价值选择更能凸显其作为高等学府的生存意义。十年“墨”守传统,老教授们手写录取通知书,在每年最炎热的季节里,这些长者伏案挥毫,仔细写下每一个新生的名字,他们是继往开来的文化使者,是高擎理想之火的不老战士,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他们称得上真正的大师。
        大学带给学生的成长虽远远不能从寄出一张录取通知书的样式做出简单评判,比传播知识更重要的传承文化薪火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博大情怀的完整的人,这样的大学也才能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精神灯塔。那些伏案的老教授们,不谋功利,不求私欲,在一撇一捺中仔细书写,那些日渐佝偻的老者背影,那一封封蘸满心血和墨香的录取通知书让人感动,更让人深思。
        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今年送给新生的入学礼物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意在勉励学生:在喧嚣的尘世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片‘瓦尔登湖’”。同样,这种坚守十年的翰墨情怀也在启迪着我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敬畏之心与尊崇之意,这应当是每一位新生拿起那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的共同心态。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