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我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正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增添国人越来越多的自信。文化作为精神成果,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离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进程,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支撑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也被称为“第四种自信”,是继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又一种自信,习近平称其为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这四种自信中,其他三种都是外在的表现,而文化自信是内在品质,是中国人必须要守住的根。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结果和目标,走这样的道路,有这样的理论,秉持这样的制度,道路、理论、制度都实施了,那文化自信是必然凸显出来的。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振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是特别讲究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者。他在很多场合都谈到过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人的风骨、中国人的精神等,就是要振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不妄自菲薄。他每一次异国演讲中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仅以2016年年初中东之行为例,在阿盟演讲开篇中,即用管子的话讲述此行的意义:“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在讲述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的立场时,以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来承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成为描述中沙、中伊的友谊的良言。
治国理政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能量。习近平明确提出治国理政要善于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众所周知,民惟邦本,依法治国,这些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出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从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支撑。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我们一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除了继承、创新,更要学会谦虚,做到虚怀若谷。我们不能忘了,在这个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传承过来的,谦虚好学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传统美德,只有谦虚谨慎、好学上进,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文/张锦林)
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我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正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增添国人越来越多的自信。文化作为精神成果,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离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进程,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支撑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也被称为“第四种自信”,是继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又一种自信,习近平称其为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这四种自信中,其他三种都是外在的表现,而文化自信是内在品质,是中国人必须要守住的根。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结果和目标,走这样的道路,有这样的理论,秉持这样的制度,道路、理论、制度都实施了,那文化自信是必然凸显出来的。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振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是特别讲究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者。他在很多场合都谈到过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人的风骨、中国人的精神等,就是要振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不妄自菲薄。他每一次异国演讲中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仅以2016年年初中东之行为例,在阿盟演讲开篇中,即用管子的话讲述此行的意义:“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在讲述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的立场时,以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来承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成为描述中沙、中伊的友谊的良言。
治国理政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能量。习近平明确提出治国理政要善于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众所周知,民惟邦本,依法治国,这些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出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从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支撑。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我们一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除了继承、创新,更要学会谦虚,做到虚怀若谷。我们不能忘了,在这个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传承过来的,谦虚好学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传统美德,只有谦虚谨慎、好学上进,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文/张锦林)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