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解缚与担当:基层治理的双重变奏

   解缚与担当:基层治理的双重变奏

 

  基层干部桌上的文件越摞越高,手机里的工作群越加越多,填表留痕的焦虑逐渐取代了为民服务的初心。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减负政策,但一些地方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督查少了,但“云考核”来了;会议减了,但“指尖任务”多了。这揭示出一个深刻命题: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一场治理逻辑的重构。唯有打破“减负悖论”,在制度解缚与责任重构中寻找平衡,才能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一、形式主义之困:减负的“三重枷锁”。基层负担过重的本质,是行政权力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某乡镇干部曾在采访中自嘲:“白天迎检填表,晚上补台账,群众有事只能在微信群@我。”这种困境背后,是科层制下的“压力型体制”:上级部门通过层层分解指标,将责任“甩锅”到基层;考核体系中的“痕迹主义”异化为“台账竞赛”,干部不得不将精力耗费在“证明自己工作”而非“解决实际问题”上;横向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更催生出重复填表、多头报送的荒诞场景。当基层陷入“被动应付”的恶性循环,治理效能必然在文山会海中消解。

 

  二、破局之道:从“物理减负”到“化学反应”。真正的减负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的实践提供了启示:通过整合党建、综治、执法等7个系统,将原本分散在38个部门的职责统一归口,基层报表压减60%以上。这证明,制度重构能够打破“条块分割”的桎梏。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考核逻辑的转变:北京某区将“群众满意度”替代“留痕材料”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干部不再忙于制作精美台账,而是走进社区解决停车难、物业纠纷等实际问题。技术赋能同样关键,上海浦东新区搭建“城市大脑”平台,自动抓取数据生成报表,让干部从“手动填表”转向“智慧治理”。这些探索表明,减负需要制度、技术、理念的“三螺旋”共振。

 

  三、责任重构:在解缚中激活治理新动能。减负不是卸责,而是让责任回归本源。武汉某社区推行“网格员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后,网格员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成为资源调配的“枢纽”,协调城管、公安等部门现场办公,解决积压多年的违建难题。这种转变重新定义了基层职责——从“无限责任”的执行者变为“统筹协调”的治理者。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重建公共性:成都某街道设立“居民议事厅”,将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交由群众票决,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投诉”转向“组织协商共治”。当减负释放出的行政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才能真正成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器”。

 

  基层减负是一场治理现代化的压力测试。它既需要破除“权力惯性”带来的形式主义枷锁,更需构建“赋能型”制度框架,让基层干部从“戴着镣铐跳舞”转向“在服务中成长”。当减负不再停留于“少开会、少填表”的表层,而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基层治理方能实现从“被动减负”到“主动增效”的跨越。唯有如此,那些奔波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身影,才能重新找回“脚踩泥土、手捧初心”的治理温度。(任洁 )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