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餐实现质优价廉应充分激活竞争效应
“中小学营养餐供应可引进同等竞争机制,由两家或多家餐饮企业同时参与学校营养餐供应,时刻存在竞争就可以保证学生营养餐质优价廉。”来自少数民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黑德昆提到,“校内餐饮形成垄断经营,伙食质量可能会难以保证,学生的伙食消费也会攀高。因此,要打破校内餐饮的经营垄断,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1月16日《北京青年报》)
校内供餐与校外餐饮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处在最优先的地位,务必确保零事故和零风险。在此基础上,质优价廉是努力追求的方向和实现的目标,让学生餐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除了考虑学生消费者的特殊情况而价格相对低廉,在质量上也能够符合多元化需求,满足绝大多数学生消费者的需要,既安全又可口,既暖胃又暖心,让学生餐有营养有内涵有品位。
此意味着,学生营养餐具有高度的公益和人文属性,也承担着保护学生权益和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不过,在市场逐利的商业机制下,通过服务外包形式确定的校内餐饮供应,很容易落入安全隐患大、价格偏高、质量偏低、消费满意度每况愈下的境地。近年来,尽管学校食堂环境卫生差、学生吃过期发霉食品、配餐企业管理不善等问题依然不时出现,但随着全社会持续加大治理力度,校园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相反,校园餐饮的质量问题则值得正视和解决。
时下的学生餐,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以学校自办为主,而高中和大学则采取的专业餐饮公司供餐为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学校食堂的承包人,由中标的餐饮公司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向学生供餐而获利。通常情况下,这些校内餐饮经营企业获利的大小,取决于学生消费能力的强弱。如果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校内定点供餐点就餐,则供餐企业就有一个持续增长的收入,比较符合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相反,如果学生选择用脚投票而采取其他就餐渠道与方式,则供餐企业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证。
供餐企业要获得受众的欢迎与喜欢,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以“顾客为上帝”而优化服务方式和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以学生需求为本而不断升级服务品质,调整菜品样式和提高口感,迎合年轻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实践中, 由于大多数校内供餐采取的是垄断经营模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学生没有其他选择余地只能强制性消费。再加上一些学校以安全为由,掐死了外卖等其他选择渠道,用封闭和强制性管理为供餐企业背书,供餐质量和水平就难以提升,学生的呼声难以得到回应,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一项关于校园餐饮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4%的学生对校园餐饮表示满意,53%的学生认为餐饮口味、质量有待提高,33%的学生更是直接填“不满意”。不满意的结果,就是学生消费者把饭菜倒掉而形成浪费。2018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浪费总量惊人,而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餐人均浪费216克,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相反,那些受到学生青睐的网红食堂,无论在装修装饰上,还是菜品的搭配和口感的调配上,都做到了“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充分的竞争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这是一条基本的市场原则。学生餐供应引进同等竞争机制,并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一方面,校内供餐企业的选择应当避免一家独大,可由两家或多家餐饮企业同时参与;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供餐企业应有相应的淘汰机制,比如很多地方规定,学生连续两个学期对营养餐的满意度达不到80%,就更换营养餐供餐公司,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也是充分竞争的有效举措。唯有如此,市场与公益之间才能找到利益平衡点。(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