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闯出一条“特色”脱贫路来

        近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5月30日 人民网)
        落下一个贫困地区,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贫困地区如何发展,贫困群众如何脱贫?归根结底,还在于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做大做强,又必须走特色的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闯出一条特色脱贫路来,刻不容缓。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一个地区的落后,首先是思想的落后;一个群众的贫穷,根源是思想的贫穷。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发展进步。脱贫攻坚,思想上的脱贫至关重要。思想上的路子是否能“特色”起来,直接决定了脱贫攻坚的成败。必须清醒认识到,“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坐享清福、缺乏勤劳实干等思想,依旧在一些地区、一些群众中有着很大的市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让思想“特色”起来,冲破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才能不断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的实际,才能不断推进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产业之所以特色的重要标志。脱贫攻坚要求“精准脱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产业,关键在特色产业。产业要“特色”,首先要科学定位,立足实际,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不能不切实际“在干旱地区拦水建水乡”;也不能一味引进“外来产业”,搞“请来女婿气走儿子”;更不能重一时轻长远,最后“只见打雷不见下雨”。产业要“特色”,干部要有“脱掉一层皮”的担当。特色产业的培植,并非一时之效,必须久久为功。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生死战”抓紧抓准抓到位,要看到责任的任重道远,要算好明细账,既“谋一时”又“谋万世”,既“谋一隅”更“谋全局”。做到习总书记要求的:“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成果由所有“老乡”共享是特色脱贫路的底线所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让“老乡”有更多的“获得感”,要在脱贫攻坚中发展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到像习总书记说的:“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同时,更为关键的,要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以强智慧为根本,以教育拔穷根。把“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一扶贫开发重要任务真正抓紧落实,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让贫困地区再输在“教育”的根基上。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