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补变成福利
5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载: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新问题却来了:个别人,“没公车不愿下乡”,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要做好基层工作,要做好群众工作,离不开干部“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沉下身子”埋头为民谋利;如今,一些干部却以“没公车”作为自己“懒政”的借口,作为不下乡联系群众的借口。
恐怕,不只是借口的问题。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者已经这样做的人,事实上,是用一种软磨硬抗的方法,对抗公车改革,给为官不为与“懒政”找一种“像样儿”的借口。说严重点,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者已经这样做的人,是思想上出现了问题,是公仆意识上出现了问题,是理想信仰动摇;这绝不是简单的“懒政”借口,应该指出这是“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中出现的一种腐败新品种。对于这种“不讲政治”、“没有信念”,“不讲规矩”、“没有纪律”,“不讲道德”、“没有品行”,“不讲奉献”、“没有作为”的借口和行为,应该认真对待。
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单位,持这种想法的人,或者已经这样做的人,可能只是少数。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少数,在民间,有一句俗语说:“一粒老鼠粪,坏了一锅粥”;说轻一点,就算仅仅是一种消极思想、不良思想,也不容小觑。有时候,这种消极思想、不良思想,就像病菌一样,是会很快传染给别人的,使那些思想健康、体魄健康的人,很快被腐蚀,很快被感染。等到这种病不再是少数的时候,再引起重视,再去治疗,恐怕效果就要逊色很多。车补,本是用于办公的;当一些人把车补当成一种福利时,就会“只想装进兜儿,不想拿出来”。
在一些地方,确实有人把车补当成了一种新的福利。于是,“干得越少,赚得越多”,便成为从“车轮腐败”到“车轮懒政”后一种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下乡,少下乡,势必成为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在车补这个现实利益面前,很多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隐瞒自己,伪装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一种什么心态,自然就会做出什么选择;你的思想,你的觉悟,你的理想信仰,决定你在车补面前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车补面前,最能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工作宗旨,是不是把公仆情怀贯彻日常工作,是不是与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三严三实”要求相吻合。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说:1999年他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需要经常下乡调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农村推动教改实验,单位曾为他配备车辆,但他坚持搭乘火车、客车或出租车下乡调研,10多年如一日,从未动用过公车。
李元昌所长说:“在没有公车的年代,老一辈的基层干部不也都坚持下乡吗?”写到这里,听了李所长的话,使我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战争年代,冲锋号已经吹响,战士们是不是先要问一问组织:负伤后,有没有“工伤待遇”?如果牺牲了,家属能不能按时领到“抚恤金”?再决定冲不冲锋呢?看来,思想觉悟也是决定一项改革能不能顺利落实到位的原因。
如果车补变成新的福利,领取车补可以不下乡、不深入群众,组织上是不是应该考虑执意不改正错误的人,还有没有留在干部队伍里的必要?容忍本应下乡却“只想车补装进兜儿,不想拿出来”没有下乡者,就是鼓励“懒政”,就是支持为官不为,就是容忍腐败行为。(唐剑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要做好基层工作,要做好群众工作,离不开干部“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沉下身子”埋头为民谋利;如今,一些干部却以“没公车”作为自己“懒政”的借口,作为不下乡联系群众的借口。
恐怕,不只是借口的问题。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者已经这样做的人,事实上,是用一种软磨硬抗的方法,对抗公车改革,给为官不为与“懒政”找一种“像样儿”的借口。说严重点,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者已经这样做的人,是思想上出现了问题,是公仆意识上出现了问题,是理想信仰动摇;这绝不是简单的“懒政”借口,应该指出这是“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中出现的一种腐败新品种。对于这种“不讲政治”、“没有信念”,“不讲规矩”、“没有纪律”,“不讲道德”、“没有品行”,“不讲奉献”、“没有作为”的借口和行为,应该认真对待。
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单位,持这种想法的人,或者已经这样做的人,可能只是少数。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少数,在民间,有一句俗语说:“一粒老鼠粪,坏了一锅粥”;说轻一点,就算仅仅是一种消极思想、不良思想,也不容小觑。有时候,这种消极思想、不良思想,就像病菌一样,是会很快传染给别人的,使那些思想健康、体魄健康的人,很快被腐蚀,很快被感染。等到这种病不再是少数的时候,再引起重视,再去治疗,恐怕效果就要逊色很多。车补,本是用于办公的;当一些人把车补当成一种福利时,就会“只想装进兜儿,不想拿出来”。
在一些地方,确实有人把车补当成了一种新的福利。于是,“干得越少,赚得越多”,便成为从“车轮腐败”到“车轮懒政”后一种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下乡,少下乡,势必成为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在车补这个现实利益面前,很多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隐瞒自己,伪装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一种什么心态,自然就会做出什么选择;你的思想,你的觉悟,你的理想信仰,决定你在车补面前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车补面前,最能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工作宗旨,是不是把公仆情怀贯彻日常工作,是不是与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三严三实”要求相吻合。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说:1999年他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需要经常下乡调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农村推动教改实验,单位曾为他配备车辆,但他坚持搭乘火车、客车或出租车下乡调研,10多年如一日,从未动用过公车。
李元昌所长说:“在没有公车的年代,老一辈的基层干部不也都坚持下乡吗?”写到这里,听了李所长的话,使我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战争年代,冲锋号已经吹响,战士们是不是先要问一问组织:负伤后,有没有“工伤待遇”?如果牺牲了,家属能不能按时领到“抚恤金”?再决定冲不冲锋呢?看来,思想觉悟也是决定一项改革能不能顺利落实到位的原因。
如果车补变成新的福利,领取车补可以不下乡、不深入群众,组织上是不是应该考虑执意不改正错误的人,还有没有留在干部队伍里的必要?容忍本应下乡却“只想车补装进兜儿,不想拿出来”没有下乡者,就是鼓励“懒政”,就是支持为官不为,就是容忍腐败行为。(唐剑锋)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