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让录取通知书回归“传递信息,承载期许”的本

让录取通知书回归“传递信息,承载期许”的本真

一枚装着南极海水的吊坠,标价5000元在二手平台热卖,中国海洋大学的浪漫录取通知书礼盒,成了当下高校设计军备竞赛的缩影。多层立体雕刻”“AR技术互动”“镶嵌非遗工艺”……打开今年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展示,仿佛进入了高端礼品发布会现场。在社交媒体上,录取通知书开箱视频已成流量密码,高校竞相推出史上最浪漫”“宇宙级创意的设计。

中国海洋大学的南极海水吊坠、哈工大的卫星载梦上太空、人大的书灯映照历史,创意背后是不断攀升的制作成本。当这些本应珍藏的入学信物被明码标价挂上二手平台,高校情怀正被异化为可交易的社交货币

形式与功能的失衡,豪华背后的隐忧

录取通知书最初只是一张纸,承载着传递录取信息的核心功能。而如今,通知书已演变为设计感十足的文创作品,甚至成为高校暗自较劲的新战场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这些创意令人惊艳,然而当录取通知书礼盒在二手市场标价高达5000元时,仪式感正被异化为奢侈品。在追求视觉冲击的道路上,部分高校渐行渐远。为追求独特,有的采用复杂金属锻造工艺,单份成本远超百元;有的在附赠礼品上大做文章,从定制银饰到高端茶具,录取通知书俨然成了奢侈品礼盒。当高校比拼的焦点从学术实力转向礼盒精致度,教育的严肃性正在被消解。过度包装的背后,是对教育内涵的本末倒置。

教育资源的错配,形式主义的真问题

豪华通知书背后是公共财政的投入。AR设备、金属徽章、定制扩香器——这些精致工艺的成本最终由纳税人承担。公立高校资源本应用于教学科研的刀刃,过度追求一次性惊艳的目标,这暴露了资源错配之忧。202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在制作录取通知书时需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避免铺张浪费。然而当下不少高校的通知书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铺张浪费之嫌,暴露出形式主义的真问题。新生尚未踏入校门就收到如此奢华的见面礼,是否在无形中强化了物质至上的价值观?

教育符号化的危机,名校光环的焦虑

录取通知书的奢侈品化折射出社会对名校光环的盲目追逐。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名校文凭被视为实现阶层跃升的硬通货,是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象征。这种心理驱动下,录取通知书不再仅仅是入学凭证,更演变为一种可供炫耀,甚至交易的身份符号。其附带的精美礼盒和独特赠品被赋予了超越本身价值的稀缺性独特性,从而满足部分人的虚荣心和身份认同需求。当教育成果被商品化、符号化,学生和家长可能将重心从追求内在学识转向外在的名校标签仪式感。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日益加剧,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求知,而是获取文凭、进入更高阶层。

回归简朴庄重,重塑教育本真

录取通知书的本质是传递录取信息,承载着入学仪式感的庄重和温度。一份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激发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但仪式感应源于学校的真诚欢迎与殷切期盼,而非物质堆砌。当设计回归传递特色、寄托期许的初心,既能让新生感受学校独特魅力,又不偏离教育本质,这样的创新才真正有意义。将目光真正投向教育本身,在教育改革、学风师德建设、推动教育公平等实事上多下功夫,这些远比录取通知书重要

录取通知书是高校给入校学子们的第一课,通过一封通知书传递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追求和高校风骨,体现着各学校的内功。高校应当清醒认识到,真正的声誉来自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而非一时的营销噱头。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核心是教书育人,高校当持重务实、力戒浮华,深刻明白里子远比面子重要的道理。

(邦洞街道办事处   杨燕舞  供稿)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