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善于听批评的声音
1978年秋天,广东惠阳地区的一位基层干部,给时任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写了一封措辞尖锐的批评信。“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下面干部敢讲话,这是一种好风气,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习仲勋不仅很快回了信,还将信转发各地,并委托省委一位书记到惠阳出差时与写信者面谈,推动解决来信反映的水利问题。“不要怕听刺耳的话”,习仲勋对待批评声音的态度,仍值得细细体味。(7月11日 人民网)
而今,在很多单位内部会议上很少能听到批评的声音,更别说“刺耳的话”了,并且职级越高,批评相对就更少。此种“怪现象”,其根源在于部分干部秉持“权力独尊”的心态,听不得不同声音。下面有不同看法、不同声音、不同建议时,领导不能认真征求下级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也就不会重新审视,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决策了,更有甚者认为提出批评意见是挑战自己的“权威”,会影响自己的威信,重则雷霆大怒,轻则嗤之以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和过错,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和监督,这需要干部有“闻过则喜”的雅量、“刮毒疗疮”的勇气。只有“闻过则喜”,下级干部和群众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于“刮毒疗疮”,才能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刹住不正之风。正如古代先贤所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因而,面对批评和监督,能否做到闻过则喜、过而即改,是当前深化“三严三实”、落实“两学一做”的重要要求。
要达到闻过则喜、过而即改的境界,首先要善于解剖自己,严格自我批评。讳疾忌医是自我批评的大敌,一些干部由于被“怕丢面子损形象、怕影响上级信任、怕丢乌纱帽”等私心的挟持,明知不对却固执己见,不肯承认。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正视错误,不带私情、不绕弯子、敢于亮丑,最终彻底改正自身错误、解决问题。
其次,要养成善于听的本领,哪怕是尖锐的批评、“刺耳”的声音也要能认真听得进。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干部要有善纳忠言的勇气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倾听、接受上下级、左邻右舍、街谈巷议中的批评意见、不同声音,即使对方偏激比较情绪,理解上有误差,反映情况有偏差,也要能耐心听完,并解释清楚,一时难以做到的,也要让人把话说完。秉承“兼听则明”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不昏聩糊涂。
怎样对待批评和监督,是一个关系干部作风和品格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做到“闻过则喜、过而即改”,那就不能听到批评和不同声音,能听到的都是赞歌,就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就极有可能因失去群众的监督和配合而偏离正确的航向。
标 签:
( 网站编辑: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