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官员“违规用车”是一封作风问题“举报信”

        今年以来,辽宁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为充分发挥纪律审查的震慑作用和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现将省纪委近期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通报如下。刘岩任大连市经委党委书记、主任,市政府市长助理和副市长期间,违规向企业借用车辆,违规超标准使用公务用车。刘岩受到党内警告处分。(8月2日《新京报》)

        近日,有媒体盘点了近些年公务用车的乱象,“车轮上是腐败”问题俨然已成为一块“硬骨头”。虽然公车一部分被拍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三公经费,挤压了“车轮上的腐败”,但是公车私用的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按下“公车私用”的葫芦浮起“私车公养”瓢,亦或是车改制度只是“皇帝的新装”,“揩”公家的油,又或是“没有公车不下乡”,违规用车问题之严重由此可见。有些网友甚至吐槽说“机动机动,只为领导而动”,这似乎公车变成了一种权力腐败的象征。

        前些日子爆出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养”违规加油问题,还有人们质疑声不断地“没有公车就不下乡”,这些现实版的事件都是一封封作风“举报信”。虽然车轮上的腐败在十八大以来的正风高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党员干部钻制度的空子,私车公养,拿着国家的钱来报销自己的油费,违规用车,超标使用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的问题似乎陷入了一个“腐败的轮回”,整肃“车轮之上”的腐败已经“箭在弦上”。

        车辆只是工作的工具,不是权力的代表。公车改革,看似改变官员出行用车的小事,实则政府转变官念的大事。去年财务部也出示了一系列数据,公车经费得到了削减,这一举措既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势,也与中央持续推进作风转变的战略安排遥相呼应。公车经费预算下调的确有助于挤压“车轮上的腐败”,但仍然有些“车轮上的腐败”在暗流涌动,变换样式的“违规用车”等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治理“车轮上的腐败”依然任重而道远。

        随着公车改革的推进和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力度的加大,“公车福利”越来越缩水已成事实。但作为“四风”顽疾之一,“车轮上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树倒根存。领导成了权力的一种享受者,甚至可能成为利欲的猎获者。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在加强党员干部纪律观念的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公车改革完善配套制度,打好监督惩处“组合拳”。

        警惕“违规用车”跳入“腐败的轮回”,就是要在加强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大监督惩处力度,有些官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违规使用公车”与贪污受贿比起来不过是小事一桩,不必抓那么紧、管那么严。对于这种心理,就得靠监督,靠严查,靠“零容忍”,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严起来。同时要完善公车管理制度,让公车不再“裸奔”,另一方面要畅通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通过扩大群众监督举报途径等方式快速发现违纪行为。根治公车腐败沉疴,降低公车经费预算也是重要手段,同时出重拳、下猛药根治用车腐败,多管齐下,才能给“车轮上的腐败”来个急刹车。(曹瑞晓)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