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持续从严是治愈“四风”变异的良药


       当前,整治节日“四风”问题成效明显。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隐形“四风”依然存在,送礼、请客方式更加隐蔽,甚至用短信、电话传“暗号”;蟹庄等农家乐可开办公用品、会议发票。(9月13日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驰而不息纠“四风”,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上虽然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四风”问题仍然停留在“不敢”阶段,远没有做到“不能”,更没有达到“不想”。很多“四风”问题为了躲避现有的纪律规定和检查手段,就像病毒躲避抗病毒药物一样,发生了“变异”,便能暂时“隐身”法纪的灰色地带,其中就不乏以一些花哨的名目来掩盖“四风”真实的本质。
       “四风”问题看似是无伤大雅的“小问题”、“软腐败”,但假以时日则会“聚沙成塔”。整治“四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犹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石穿,一滴不可弃滞”。针对如今反腐败的新形势、新情况,要解决好当前“搞隐身”、“新变异”的“四风”问题,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近年多来形成的有效做法,做到标准不降、要求不松、措施不减、氛围不淡,坚决严查快处,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严防反弹回潮;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加强探索,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创新监督执纪的方式方法,增强措施针对性。
       一是要加强曝光震慑警示越多,界限越明。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发挥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此前,不少地方利用科技手段拓展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通过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邮箱,在网上开通举报平台和微信客户端等方式,形成来电、来信、来访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格局。公众舆论的发达,以及来自公众舆论的监督,无疑能为整治“四风”带来长效的保障。因为在社会权力与权利的格局中,民众身在其中,并且利益相关。要让整治“四风”的成果持之以恒,舆论无处不在的监督不可或缺。
       二是要补齐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堵住投机分子“钻空子”的可能,也是各地党组织和纪检机关需要积极探索使用的“招数”。“四风”问题在一部分领导干部身上,已经成为顽疾,根深蒂固,面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识模糊、思想麻木、意识淡漠、搞团团伙伙、小圈子等滋生蔓延的“四风”新动向,应该从立规修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上下功夫,真正限制、约束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就是对制度漏洞的一次“填堵”和“缝补”,扎紧制度的“笼子”,堵住“四风”漏洞,坚决抵制“四风”问题。
       三是要完善问责“链条”。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体系,不仅要处理当事人,还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可以说,强调“一岗双责”,抓好“一案双查”,实施“责任倒查”,压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严问主要领导干部和直接领导干部的管理责任,是从根本上刹住“四风”的重要手段。只有落实“层层传导压力、下沉一级发现问题”的工作机制,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才能确保责任压实。同时,在工作实践中,需要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发现“四风”苗头要及时咬耳扯袖,抓早抓小。
       中国作为人情大国,关系网、朋友圈、亲情链历来错综复杂、根深蒂固。因此,要防止“四风”问题变异反弹,必须要长期从严坚持下去,时刻不能放松、时刻不能懈怠,保持高压态势、保持警惕意识,以恒久不变的整改“温度”融化长期形成的“四风”这座“冰川”,促使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心筑起钢铁长城。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