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下基层当力避“三症”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越来越多的走进基层,听取民意。下基层搞调查是制度的需要,更是现实的需要。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力避“三症”,力求实效。
一是力避“语言障碍症”,与群众多交流。人与人交往首先要建立共同的“语言基础”,做好群众工作也是如此。少数干部下基层面对群众,或说洋话,出口学术语、张嘴一二三,群众听不明白,摸不着边;或说空话、套话,“雷语”惊人,把群众说烦了、说恼了;或只愿听顺耳的话,群众道些埋怨和牢骚,就会截住话头、转移话题,甚而“失语”。一来二去,群众不想说、不敢说、不屑说,干群之间就会形成语言隔离、交流盲区。产生语言障碍,究其原因是共同语言缺失,根本还是与群众接触少了、感情淡了,不了解群众真正所思、所想、所虑、所急,与群众对话自然说不到点子上。因此,要想将群众工作做好,就需要要甩开膀子、挽起袖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在和群众家长里短、忧喜与共中学会说“方言”。用带着新鲜泥土气息、张扬着实践生命力的土话、实话、真心话与群众交流,不僵硬、不遥远,群众喜欢听,也听得明白。干部群众交流顺畅,彼此的距离近了,才能讲出“掏心窝子”的话,“知民情、解民忧”才能落到实处。
二是杜绝“目视不清症”,向群众多聚焦。“群众利益无小事”。如果对事关群众利益、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弱视”,看不准、看不清症结所在,或对群众的困难选择性“无视”,或存“上智下愚”等错误思想,轻视群众的正确意见而导致决策失偏,都会伤害群众的感情,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培养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眼光,提高用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找准为民服务、推动工作的方向。要真正地关注、清楚地看到群众的利益所指、情感所系,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境界,把更多的目光和焦点聚集到促发展、惠民生上,摸准民情民意,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
三是消除“手足无措症”,为群众多解忧。“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利民。”在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能否站得出、顶得起,为民解难,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如果自身能力欠缺,在群众遇到实际困难,尤其是面对急难险重的境地时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甚至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群众的信任就会大幅“缩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新形势下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此,应把练就一身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推动发展的硬功夫、真本领作为立身之本,向书本学,丰富学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向群众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汲取智慧和力量;向实践学,勤于调研、精于思考,不断开阔思路,增长才干,努力做到考虑问题全面,处理事情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在帮助群众解决忧心挂怀的实际困难时得心应手、有章有法,才能把群众的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真正嬴得群众的信任和肯定。(文/蒋运樑)
一是力避“语言障碍症”,与群众多交流。人与人交往首先要建立共同的“语言基础”,做好群众工作也是如此。少数干部下基层面对群众,或说洋话,出口学术语、张嘴一二三,群众听不明白,摸不着边;或说空话、套话,“雷语”惊人,把群众说烦了、说恼了;或只愿听顺耳的话,群众道些埋怨和牢骚,就会截住话头、转移话题,甚而“失语”。一来二去,群众不想说、不敢说、不屑说,干群之间就会形成语言隔离、交流盲区。产生语言障碍,究其原因是共同语言缺失,根本还是与群众接触少了、感情淡了,不了解群众真正所思、所想、所虑、所急,与群众对话自然说不到点子上。因此,要想将群众工作做好,就需要要甩开膀子、挽起袖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在和群众家长里短、忧喜与共中学会说“方言”。用带着新鲜泥土气息、张扬着实践生命力的土话、实话、真心话与群众交流,不僵硬、不遥远,群众喜欢听,也听得明白。干部群众交流顺畅,彼此的距离近了,才能讲出“掏心窝子”的话,“知民情、解民忧”才能落到实处。
二是杜绝“目视不清症”,向群众多聚焦。“群众利益无小事”。如果对事关群众利益、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弱视”,看不准、看不清症结所在,或对群众的困难选择性“无视”,或存“上智下愚”等错误思想,轻视群众的正确意见而导致决策失偏,都会伤害群众的感情,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培养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眼光,提高用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找准为民服务、推动工作的方向。要真正地关注、清楚地看到群众的利益所指、情感所系,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境界,把更多的目光和焦点聚集到促发展、惠民生上,摸准民情民意,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
三是消除“手足无措症”,为群众多解忧。“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利民。”在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能否站得出、顶得起,为民解难,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如果自身能力欠缺,在群众遇到实际困难,尤其是面对急难险重的境地时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甚至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群众的信任就会大幅“缩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新形势下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此,应把练就一身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推动发展的硬功夫、真本领作为立身之本,向书本学,丰富学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向群众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汲取智慧和力量;向实践学,勤于调研、精于思考,不断开阔思路,增长才干,努力做到考虑问题全面,处理事情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在帮助群众解决忧心挂怀的实际困难时得心应手、有章有法,才能把群众的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真正嬴得群众的信任和肯定。(文/蒋运樑)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