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被遗忘的空巢村:那里有我们的父母爹娘

  这两年,“空巢村”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在那里默默生活,每天都期盼着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这些老人,很多都无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压抑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村”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进奉化、宁海、鄞州、余姚的一些村庄,对那些“空巢村”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3月22日中国新闻网)
        “70岁在这儿算是小后生了,四五十岁算年轻人,狗比人多。”没有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这是“空巢村”的真实写照。饱受“空巢村”之苦的,是留守老人,他们在常年忍受精神寂寞的同时,还备受病痛的袭击,有老人表示:生病了,躺在床上一天都没人知道。
        有人指出,巨大的城乡差异,是空巢村出现的原因。这样的认识,一针见血。但要改变城乡差距,却无异于天方夜谭。现代化的生产,必然以产业集聚、交通便利、各种生产要素集合就近为原则,而乡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单靠国家的造血,并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事实上,这些年,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源于务工收入的增加。也有人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如果农村连人都没有了,还如何建设?而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提高机械化水平,这也必然要求实现集中经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参与者。也有人呼吁,年轻人回村创业,但由前述可知,创业并非易事,而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多姿多彩的生活,更会对农村产生抽水效应。报道中的老田虽然搞养殖不错,但仍然表示“可能我一年的收入,儿子在外面几个月就赚回来了。”所以,这些都不能完全解决空巢村问题。
        有人呼吁,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感恩教育,呼唤孝心,这显然是道德绑架。从报道来看,“子女们给她张罗了好多年货,还给她买了新衣、新裤和新鞋,就连家里平常要用的纸巾、洗发水、油、盐、酱、醋、米等也都给她准备得妥妥当当。”所以,简单归之于道德因素,并不恰当。而现代企业的严格管理,生活的重压,也往往让他们难以“常回家看看”。
        也有人强调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但这样的想法过于美好。“山区村庄老人经济很困难,生活质量非常差。由于普遍缺乏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受自身素质影响普遍从事收入低,福利低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就业竞争、生活消费、子女教育使得在外子女陷入重重压力,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在这样的状况下,即便有完善的养老机构,他们入住得起吗?
        事实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也无论怎样的努力,空巢村可能在某段时间某个地方得到解决,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是一种无可逆转的趋势,也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可以佐证的是,报道中的鹿亭乡,在1992年共有39所小学,3所初中,后来逐渐合并成4所,再合并到现在的鹿亭乡中心学校。学生从最多时候的1000多学生,到如今只剩下了80多学生。当地老人、政府工作人员都表示,再过20年,这些老人村,或许 就彻底消失了。而这样的现象,正在各地上演。
         解决空巢村问题,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和特色城镇建设才是正道。在解决子女随读的同时,也要解决老年人随养,这或许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城市在获得农民工的血汗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廉租房、公租房,为子女随读、父母随养创造条件。其次,要引导农民主动进行撤村并点。偏远山庄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大多最终会成为无用功。引导农民有序集中,避免撒胡椒面式的造血,或许更佳。此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职责,组织留守老人互助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关照,度过这一个特殊的阶段。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被遗忘的空巢村里,有我们的父母爹娘!往前翻五百年,我们都是那里的子孙。
标 签:
( 网站编辑:图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