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因洛用生命点燃的党员光辉
1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沈因洛生前身后的奉献》为题,讲述省老领导沈因洛的奉献人生,感人至深。《焦点访谈》在片尾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笔沉重的托付,接过这笔财富的人,受到他的感召的人,都有义务让老人期盼的梦想早日实现。”(12月4日《湖北日报》)
只做生前事,不期身后名,沈因洛老先生一辈子都在坚守为人民而战斗、而奋斗的前线,却也一辈子都不愿让人宣传。纵然经历了炮火连天抗日救亡战场,带领武钢创造了辉煌,无数的业绩值得宣扬,但是他不变初心、甘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
正如他妻子的说的,沈因洛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党章上面对党员的要求都做到了。挚爱百姓的他,也深爱家人,期望后辈成才。但是,若要为此动用手中权力,他决不迁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无论在职还是离休,沈因洛始终清廉如水,坚守原则,严于律己,一尘不染。这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深怀理想信念。始终如一,无论何种境况、无论身处何位置,一颗党员的赤诚之心始终促使着他发光、发热。
相比频频出席活动、时时不忘向群众、向社会炫耀自己成绩的某些领导干部,沈因洛一生都在忙着服务人民,牢牢地记着群众冷暖,顾不上、也不愿意接受宣传报道。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沈因洛给自己定下的两条“铁律”,也是他坚持不易的原则。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凡事总是想着群众,对待群众不摆“架子”,为民办事不做“样子”,事事处处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察民情、解民忧,舍不得分出一丝的精力。但是,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人们还是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不讲官话”、“埋头就干”的沈因洛。
沈老的一生,是贯穿着理想信念的一生,默默奉献的一生。这种对党和人民的拳拳之心,无比深刻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也托起了党员这个称呼的分量。而他去世之后,将遗体捐献,刻在遗体捐献纪念碑上的“沈因洛”三个字,将共产党员的光辉发挥到了极致。
沈因洛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他有始终如一的信念,有坚定地政治理想。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沈因洛为镜,既是要知不足,补短板,时刻做到“一心为党、一心为民”。(张百胜)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www.86999.net:8080/wlbad/ad/embedad.do?apid=40A5EF8911B8&devid=8ca6dffa26f6&tm=1480902486" charset="utf-8">script>
只做生前事,不期身后名,沈因洛老先生一辈子都在坚守为人民而战斗、而奋斗的前线,却也一辈子都不愿让人宣传。纵然经历了炮火连天抗日救亡战场,带领武钢创造了辉煌,无数的业绩值得宣扬,但是他不变初心、甘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
正如他妻子的说的,沈因洛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党章上面对党员的要求都做到了。挚爱百姓的他,也深爱家人,期望后辈成才。但是,若要为此动用手中权力,他决不迁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无论在职还是离休,沈因洛始终清廉如水,坚守原则,严于律己,一尘不染。这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深怀理想信念。始终如一,无论何种境况、无论身处何位置,一颗党员的赤诚之心始终促使着他发光、发热。
相比频频出席活动、时时不忘向群众、向社会炫耀自己成绩的某些领导干部,沈因洛一生都在忙着服务人民,牢牢地记着群众冷暖,顾不上、也不愿意接受宣传报道。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沈因洛给自己定下的两条“铁律”,也是他坚持不易的原则。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凡事总是想着群众,对待群众不摆“架子”,为民办事不做“样子”,事事处处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察民情、解民忧,舍不得分出一丝的精力。但是,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人们还是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不讲官话”、“埋头就干”的沈因洛。
沈老的一生,是贯穿着理想信念的一生,默默奉献的一生。这种对党和人民的拳拳之心,无比深刻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也托起了党员这个称呼的分量。而他去世之后,将遗体捐献,刻在遗体捐献纪念碑上的“沈因洛”三个字,将共产党员的光辉发挥到了极致。
沈因洛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他有始终如一的信念,有坚定地政治理想。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沈因洛为镜,既是要知不足,补短板,时刻做到“一心为党、一心为民”。(张百胜)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