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治疗干部“庸懒病”还需对症下药

        “蜗牛奖”“踢皮球奖”“水面浮漂奖”……近日,一些地方为庸政懒政的政府部门颁发“喝倒彩”奖项,引起强烈反响。“新华视点”记者梳理发现,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地治“庸懒”动真格,31个省区市都有市县出台规定或者采取行动,不少“庸官懒官”丢官去职甚至锒铛入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行政“软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无利不想为、懦怯不敢为、居功不愿为的畸形心态仍然存在。( 新华网 4月24日)
        以前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混半天”,现在是现在是“刷微博,聊微信,得空偷菜斗地主”,干部“庸、懒、散、浮、拖”问题由来已久,且久治不愈。有莠则锄,有疾则医。“庸懒病”虽不如违纪乱法之严重,但让干部形象受损,广为群众诟病,随着从严治党“新常态”的到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场治庸治懒风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在少数地方,这种“病”依然根深蒂固。笔者认为,对付“顽疾”既要出重拳、下猛药,关键还需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补足“精神钙”,让干部“想为”。干部不想为、不愿为,病根在于思想观念上,一方面是“无利不早起”,认为纪律严了,“油水”少了,工作的动力也随之消失;另一方面是宗旨意识缺失,没有端正位置,身为人民公仆却把人民当公仆。要让干部真正“想为”,首先要纠正干部政绩观、价值观,强化其服务观念,从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培养干部雷厉风行,有紧迫感、责任感,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的主动精神。同时必须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打好“强心针”,让干部“敢为”。时下,一些干部在工作中还存在顾虑,担心做错事,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怕触及利益得罪人,导致队伍中形成了一股求稳怕乱、“不做事也不出事”的风气,使一些干部变得墨守成规、不敢作为。给干部打好“强心针”,就是要鼓励干部大胆作为,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干部放手做事。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给敢做敢为、勇于创新者“撑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把敢想敢为、有志向、有干劲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形成淘汰机制,既让不作为者无容身之地,也让干事创业者放下包袱、甩开膀子,敢做敢为。
        经常“补补脑”,让干部“会为”。干部不会为、不善为除了主观上的不想为、不愿为,还缘于平时不注意学习,导致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既花费了上上下下的时间与精力,又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更贻误了发展时机。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干部在工作中除了要下力气“想为”、“敢为”,更要学会用脑、用心“善为”。上级部门要围绕素质提升,经常给干部“补补脑”、“充充电”,通过重新“回炉”,重温著作、重学讲话,对照改进工作方法,开展各种教育培训,与时俱进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巧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庸懒病”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唯一时一事,唯有坚持对症下药,久久为功,才能彻底祛除沉疴痼疾。
标 签:
( 网站编辑:隐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