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泄题作弊”拷问制度执行

        近日,部分地区省考如期进行,然而,考试结束就有各种答案满天飞,甚至情境中的地名都是如出一辙,不禁令人长吁一口气,事实上,这不是个案,在一些地区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也出现了疑似泄题情况,层出不穷的“泄题”“作弊”事件不仅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损害,更是对社会风气和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抹杀,其恶劣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作弊”屡禁不止是个经常现象,这其中既有部分群体“踩钢丝”谋利的原因,也有相关监督问责机制不到位的责任,从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替考”甚至“顶替上学”事件来看,制度的缺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制度的执行更是问题的根源。
   
        当然,从去年从去年11月起,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参与作弊者会被判刑处罚,然而讽刺的是,“作弊入刑”规定出台一个月后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就发生了“泄题”风波,尽管涉案人员受到处置,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作弊入刑”的震慑作用依旧相当有限。
 
        实际上,从学校考试作弊到国家大考泄题,“作弊”之所以在我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是有很深原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监管缺失下的“冷处理”,长此以往则为恶性循环,从目前揭露的一些情况来看,但凡一个地区出现泄题或者严重作弊事件,当地政府大多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虽然事后弥补,但是对于考试本身的公平性造成了巨大伤害,更是助长了歪风邪气。因为考试公平关乎考生切身利益,有时候一分之差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命运,作弊猖獗是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极大挑衅。
     
        每每出现类似情况,我们注意到的首先是处罚后果对作弊者本人的伤害,毕竟从事了这种行为的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他们都很年轻,不可否认,一些作弊事实在社会危害上很难去认定,但是如果因为“一念之差”而毁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则又是全社会不愿意看到的。这种“软弱”的“善意”更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唯有及时调查核实,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给广大考生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还社会一个公道。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笔者认为,面对屡禁不止的作弊事件,我们唯有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比如泄题固然是人的原因,但还是监管出了问题,还是某些规则条令被束之高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事实上而言,一些重要考试从命题到阅卷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有意”或者“无心”的“泄题”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严格的流程用起来,让制度管用,才能避免坏人的嚣张和好人的无辜受难。
  
        因此说,我们现下不缺更加精细的管理规则,只需要让制度真正在运转过程中落地生根,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这也才是现代考试制度的应有之义,层出不穷的作弊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湮没的制度执行敲响了警钟。让制度管人,让制度发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作者:张璐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