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为官当学沈因洛

       1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沈因洛 生前身后的奉献》为题,讲述沈因洛的奉献人生,感人至深。《焦点访谈》在片尾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笔沉重的托付,接过这笔财富的人,受到他感召的人,都有义务让老人期盼的梦想早日实现。”
       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不帮秘书谋位子、不给司机开口子、不为家人批条子。去世后遗体捐献,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式……他就是沈因洛。责在人前、利居人后的他,一辈子不愿意宣传自己,去世后却在神州大地引发强烈反响。从踏上抗日救亡战场,到带领武钢创造辉煌,再到走上湖北省领导工作岗位,沈因洛时刻心怀信仰、牢记宗旨、至善至正,画出了一副好干部、好党员的“标准像”,党员干部为官从政当学沈因洛。
       学习沈因洛心怀信仰、对党忠诚,理想信念放在心间。沈因洛之所以值得纪念,不只是因为他身处高位,更在于他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无论自身地位如何更换,他始终坚持 “知行合一”,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带头践行和自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在武钢最困难的时期,他临危受命,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把军队好传统、好作风带进武钢,带领武钢走上了正轨;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因洛虽然屡屡遭受打击,却从来不向危难屈服。他提出了“武钢不能乱,炉子不熄火,生产不能停”的口号;在任省领导之时,他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退休以后,仍一心向党,积极发挥余热,建言献策。审视沈老的一生,不难发现,这是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临终前还在学习中央文件”,这种对党和人民的拳拳之心,无比深刻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
        学习沈因洛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群众冷暖挂在心头。古语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沈因洛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凡事总是想着群众,接待群众不摆“架子”,服务群众不做“样子”,事事处处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在武钢,沈因洛的足迹遍布武钢十里钢城、百里矿山,一连几个月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跳渣坑、搬矿石、吃冷饭,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在省里,2002年在乡下跑了102天,文件袋里106张捐款收据,总额达14万多元,而未写收据的捐款,已经无从知晓。从他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到,为民务实不是只做表面,不是只喊口号,而是真正将亲民为民贯穿于日常的点滴之中。反观今天,有的党员干部说起来滔滔不绝,规划也做得很漂亮,却不去真正将惠民的美好设想变成现实,而是鼓吹一通调走了,留下一个个画饼,这样的干部尤其需要反躬自省。
        学习沈因洛至善至正、严于律己,廉洁作风行在脚下。一心为公,廉洁自律、慎独自省,既是从政干事之要,也是独善其身之要。沈老克己奉公,初到武钢,主动到财务处降低工资;对家人铁面无私,在调任省委副书记后,主动劝妻子离休。沈老对自己总是很“抠门”,一件皮夹克穿了近40年,早已面皮斑驳、里衬破烂,还不舍得扔掉;一双黑布鞋,脚趾头开“天窗”好几年,一直没有更换;一件有破洞的蓝色丝棉袄,穿到了临终那天。在扶危济贫之时,他却慷慨大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有一次发洪灾,沈因洛一次就捐了2万元,当时他的工资是一个月1000多元。能够做到清廉垂范,沈老确实不易,但正是这份不易撑起了其光辉形象,更使其英名长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疑,沈老是前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无疑,沈老是后者。看了《一棵树、一株草、一杆秤——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心底无私天地宽——追记共产党员、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下)》这两篇报道,这是我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评价。党员干部当以沈因洛为标杆,深思、细照、笃行,努力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和“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让时代丰碑永续传承,让党员形象冬夏常青。(泗阳县委组织部  王鑫鑫)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