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刷脸”式的调研当休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基层调研的过程就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决策能力的过程。领导干部积极主动的下高楼、出深院、进田头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面强调:“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总书记这样说,更是如此做。在调研走访的路上,他经常深入到群众中,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用老百姓的话说,“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正是凭着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认真调研、解剖麻雀的真功夫,正是善于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善于倾听基层声音和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我们党才得以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走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成功之路。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基层调研也有不深、不实、不细、不准的情况。变调研为视察,变虚心请教为指示强调,把调研演成个人秀,搞成了做给上级看的花架子。每到一地,端起官架,打起官腔,层层陪同,前呼后拥,排场很大,但调研的“魂”却变了形、走了样、跑了调。“身到”而未“心到”,“坐在车上转转,隔着玻璃看看”,自然看不到实情。以会议应对会议,以文件应付文件,自然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这些脚上不粘泥,身上不染尘的调研,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就是作秀。
        这类“刷脸”式的调研,不进群众家的门、不喝群众家的水、不坐群众家的冷板凳,不能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总是蜻蜓点水,浮在表面,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当然无法与群众产生共鸣,更听不到群众真正的声音。“刷脸”式的调研,调研之前打招呼,发通知,给基层单位充足时间搞“彩排”、“玩套路”、“编台词”。调研时,只做“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更没有“高难度动作”,大事小事“客随主便”,走到、看到的都是细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听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听话,如同观样板、赏盆景。只看“盆景式”的典型有可能一叶障目,把假象当真相,把个例看成普遍,长此以往,领导干部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空”,问题就容易“抓空”。“刷脸”式的调研背离调研初衷,损害干部形象,严重的,甚至会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无形之墙”,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基层调研不该只是“刷脸”。首先,要接地气,就是要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俯下身子通过走基层体民情,听民声,察民怨,把涉及群众衣食住行的事情真正掌握起来,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理顺出来,列好清单,一项一项整理,一件一件解决,把群众当成自己的父母,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那样感受民意,实打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如果只是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这样的调研就看不到真东西。
           其次,基层调研要拿出“短帽轻衫汗透衣”的劲头。杨善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在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为提高粮食产量,走群众路线,集群众智慧,改种粳稻,并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一亩地一下子提高产量三四百斤。干部多流汗,群众才能少吃苦;干部多干事,群众就会真受益。如果干部都能求真务实,做到“审民之好恶,察政之臧否。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何愁群众不幸福,天下不太平?
          再次,基层调研要胸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入山林”的责任感。要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做好民意知情人、政策明白人、致富带头人。领导干部不仅要会当官更要敢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恐怕留下的不是美名,而是骂名。责任是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泗阳县委组织部  王鑫鑫)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