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莫让虚职成闲职

        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2日 半月谈网)
        在人们的印象中,由实职改任虚职,往往有这么两种情况。要么是干部达到一定年龄后退居二线,要么是由于履职能力或担当作为等方面表现欠佳而被组织调整。总之,干部在“实改虚”中通常是处于被动状态。然而,一些基层官场出现的新现象却颠覆了公众认知,部分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政治明星”主动申请“实改虚”。
        主动申请“实改虚”,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仔细琢磨也自有其逻辑。公务员工资阳光化以后,同级别的虚职和实职待遇相差并不大。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一些干部认为实职岗位风险高、压力大,不如虚职享清闲。在此语境下,“实改虚”也就成了 “趋利避害”的不二选择。干部“为官不为”的心态固然不对,但“实改虚”的潜台词更值得人深思:虚职咋成了闲职的代名词?
        我国《公务员法》第16条规定,“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我们常说的实职和虚职,不过是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俗称。由此可见,虚职并不虚,虚职干部也是在职干部,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行严格的考核。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虚职却演变成了闲职甚至混日子的代名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补偿心态在作怪。在一些干部心中,无论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实改虚”都是对权力的一种放弃,作为补偿,享受清闲也就理所当然。流俗积弊之下,改任虚职后基本上就进入养老状态了。只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岂能成为需要用清闲补偿的工具?
        莫让虚职成闲职,除了要扭转干部的不良心态,更需制度发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对虚职岗位的考核管理体系,让虚职岗位的责任实起来、工作忙起来,如此方能让“实改虚”回归本然,进而营造良好的官场生态。
        作者:陈振
 
 
标 签:
( 网站编辑:致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