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花钱“买班”上:当代青年就业焦虑下的黑色幽

花钱“买班”上:当代青年就业焦虑下的黑色幽默

每天清晨,一群衣着整洁的年轻人走进杭州某写字楼,他们不仅无法领取工资,反而要支付30元“上班费”。在这家名为“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空间里,工位、会议室、打印机一应俱全,唯一缺少的就是真正的就业岗位。

在杭州、重庆、北京等城市,一种新型的“假装上班”服务悄然走红。参与者每天支付30至150元不等的费用,换取一个工位和职场氛围,维持“正常上班”的假象。

这种看似荒诞的现象背后,反映了16至24岁年轻人高达17%的失业率背景下,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困境和社会压力。当真实的就业机会稀缺时,年轻人选择用金钱购买一种“正常生活”的幻觉。

表面荒诞,内里辛酸“假装上班公司”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职场表演舞台。这里有规章制度:不能迟到、不能在工位打呼噜、禁止办公室恋情。甚至有“假装面试”环节,申请人需要填写申请表,接受面试,通过后才能领取工牌。来这里的人背景各异:失业者、自由职业者、创业新手,甚至还有年入百万的老板出于好奇前来体验。他们各怀目的有人为了给家人营造正常上班的假象,有人为了保持工作状态,有人则为了寻找社交归属感。

社会时钟与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声望”至关重要。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社会身份和价值的象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指出,职业头衔代表着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这种面子文化使得失业或待业被视为个人失败的表现。许多年轻人选择假装上班,只是为了避免家人和朋友的质疑和同情,维持基本的尊严和社交体面。

社会对“正常生活”有着严格定义:按时上学、毕业、工作、成家。任何偏离这一轨迹的行为都会招来异样目光。“假装上班”正是在这种单一成功学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就业寒冬下的应对策略当前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城市的失业率已超过5%,而16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17%。媒体将当前就业市场形容为“寒冬”。在这种环境下,“假装上班”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应对策略。它既是对外维持面子的手段,也是对内的自我安慰——通过保持上班的仪式感,避免陷入完全失控的状态。对于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来说,这类场所提供了低成本办公空间和社交机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友浪认为,这本质上属于办公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

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假装上班”服务可能涉及法律风险。如果这些公司为参与者代缴社会保险,其行为已触及法律红线。《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规定,以虚构劳动关系等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属于违法行为,将面临处罚甚至刑事责任。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假装上班公司”已经开始提供代缴社保和伪造工资流水等违法服务。律师警告称,为了“面子”而触犯法律红线是不可取的。

表演性生存与身份认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前台后台”理论在这一现象中得到生动诠释。办公室是白领的“前台”,他们需要在这里展现高效、忙碌和价值感;而真实的疲惫、迷茫和职业困境则被隐藏在“后台”。当失业或待业状态打破了前台与后台的界限时,“假装上班”便成为他们维持社会表演的应急手段。在付费工位上,他们浏览招聘网站,却向父母谎称正在开会;在共享空间里啃面包当午餐,却在朋友圈晒出咖啡馆的定位。这种表演性生存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关系构成的压力网络。在家庭层面,“稳定工作”仍然是多数父母衡量子女成功的标准。在社交层面,同学聚会的话题总离不开“公司平台”和“晋升空间”。

“假装上班”到真实价值尽管看似荒诞,但一些参与者确实从这种经历中获得了真实价值。有人在这里从“假上班”转变为“真创业”。一位来自贵阳的小伙子原本只是租用工位,但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意外加入了老板的另一家公司,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转折。“假装上班公司”的创始人陈英健提倡一种“假装精神”。他认为:“人如果愿意去假装做一件事情,那起码是有上进心的,假装久了,就变成真上班真工作了。”对于一些自由职业者来说,这种环境提供了规律作息和社交机会,帮助克服居家工作的孤独感和懒散状态。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假装上班”现象的火爆,为社会支持体系敲响了一记警钟。当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当求职周期可能拉长,我们是否为这些群体提供了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心理支持?相关部门和社区或许可以考虑提供更多普惠性的共享办公空间、组织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等,从根本上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实在的帮助。当社会能够为不同职业状态的人提供更包容的环境、更完善的支持,当每个人都能在真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或许“假装上班”的需求便会自然消解。(邦洞街道办事处  谢青秀供稿


标 签:
( 网站编辑:中新评论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