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独家揭秘
名家锐评
时政聚焦
民生纵横
财经探索
海外视窗
基层之声
中新文学
精文众聚
学习天地
站内检索
会员中心

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5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其中第一项内容是《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对一”的线性思维来解决。
 
        城镇化因素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当前,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流动有增无减,一类是学生家长进城打工,携带子女进城;另一类是农村百姓对乡村教育质量不满,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流动到城镇,家长在城镇的身份就是陪读,这种比例相当高。结果导致城镇大班大校,乡村小校小班。如果乡村学校办得同县城一样好,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的大班大校问题。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难点在于财政体制。国家虽然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县级财政能力有限,“穷地区只能办穷教育”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要想化解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这一难题,除继续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外,还要给予贫困县以更多的分税政策倾斜,并建立地方财政支持教育的奖励政策。同时,建议国家百强县和最发达地区对口扶持最薄弱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样,可以缓解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财政压力,真正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做大城市教育、做强乡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较快,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接近70%。农村人口包括学龄人口进一步减少是大趋势,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乡村教育的弱化。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并行不悖的,国家采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当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释放完毕后,特别是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后,随着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农村土地供给增多,国家对多样化、有品质农产品的刚性需求不减的情况下,农业也开始变得有利可图起来,会吸引一定量的稳定人口从事农业。将来的乡村教育在总量上会不断减少,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更加分散与相对集中并存的现象,但乡村教育不会一直弱化下去,相反必须强起来。未来的总体格局是做大城市教育、做强乡村教育,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补齐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短板”。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是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举措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利益,但“钱随人走”造成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境。国家着力补齐这一短板,比如对于不足100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依然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对于依然薄弱的农村学校,实行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学生营养餐工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逐步补齐短板。“十三五”规划纲要着力解决农村人口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无论是流动的还是留守的学龄儿童,都有可能是社会中的教育处境不利群体,只不过从空间分布上看,一个在城镇,一个在乡村。必须按照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在义务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上的体现,从改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最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坚决摈弃“削峰填谷”、“揠苗助长”、“十指拉齐”的简单做法,着力构建让各级各类学校具备能力自主、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让各类学校各具特色地发展。只有让每所学校都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学生才会逐步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才能让中国走上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相对均衡发展的道路。(文/张锦林)
标 签:
( 网站编辑:放牧山野 )

友情链接